·[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10+30=1800”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化漫谈

黄岩: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图文)

时间:2017-03-24 13:34:47  来源:台州日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

黄岩: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黄岩从新石器时代穿越而来,经七千年岁月濡染,孕育出璀璨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释放出光华。”千禧读书会讲座现场,章云龙为自己是黄岩人深感自豪。 包建永/摄

3月12日,黄岩中学高级教师章云龙先生做客千禧读书会,为书友们讲述了黄岩城的前世今生。章先生从事乡邦文化二十余年,对黄岩城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历史上,温岭(大部分)、路桥等地从黄岩析出,章老师讲到黄岩过去的人与事时,常常包含了现在的温岭市和路桥区,这是读者品读讲座内容时需要注意的。

探寻黄岩的文明源流,我们不能不把触角伸向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在永宁江两岸,石斧、石锛、石梨头等一批批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印证了早期人类在此农耕、渔业、畜牲活动。

穿越蛮荒,织就文明,于是,有了这座城市万千气象。水之语,江之语,终成城之语。负山面海的黄岩,面对着辽阔、博大的东海,陆上文明与海洋文明交相辉映。于是,我们听到了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也感受这方水土文化的绵长。

2016年,黄岩一座皇族大墓在不经意中被发现,开启了一段尘封八百多年的记忆。关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及七世孙赵伯澐的家族传承,历史记忆又打开了:我们看到了堪称“宋服之冠”的丝绸文物,看到了南唐烈祖李昪的投龙玉璧,读出了那时人们的风雅日常。出土的66件文物,为“宋室徙居”黄岩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新的实证。

黄岩的历史其实有太多的历史值得考据。比如,黄岩有王城吗?

公元前512年,吴国灭掉诸侯国徐国。被灭国后,徐国贵族后裔打着“徐偃王”的旗号,流亡到浙江各地,在黄岩建立了“徐偃王”城,把中原文化输入浙东南沿海。

南宋陈耆卿在《嘉定赤城志》中写道:“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丈;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一十四级,城上有乔木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也。城东偏有偃王庙。”

黄岩县城建于何时?我们从零星的史料中发现,东汉时期人们开始在此生活。在2015年内环线建造挖掘地基时,九峰方山下发现了一些西晋时期的墓穴,有出土墓砖为证,也可见西晋时期人们早已在此生息。宋室南迁,黄岩更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有“小邹鲁”之美誉。

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数千万年前,这里仍然是一片海洋。黄岩北城翠屏山山腰上,有人曾挖出海洋贝壳的化石;在今方山的半山腰,一方尚存的“晒鲞岩”三字延续着海洋文明的传说。当我们听着吊船岩、桐屿、鼓屿等地名,是否想到过这一片土地曾经是浩瀚的大海?当永宁江流域、方山、秀岭窑址等考古发掘的成功,我们看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在这方土地上的出现,文明的火种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撒。

穿过历史的烟尘,我们发现,黄岩在商周属东瓯,西周徐民南徒,春秋越人东迁……原住民创造的文明与北方文明交融。黄岩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人口大规模迁出和四次外来人口大规模迁入,这样的迁徙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人口大迁徙基本吻合,其原因有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

一代又一代黄岩人,书写出独具本土特色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山水文化在这里喷涌,一座座书院、寺院、道观、宝塔,展示了儒释道文化在这里的共生共存;一方方摩崖刻石,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一座座亭台楼阁,融入了一方水土中一方民众的思想;一条条飞泄的瀑布,融入了自然山水的意蕴;一条条街巷,见证了市民的美好时光;一个个名人的行迹,成为一道道历史的风景。

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名人文化、宗教文化、蜜橘文化、街巷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一个个文化串起了黄岩的历史印记,并成为未来勃发的力量。

黄岩历史上,有25人列入《二十五史》,81人进入《中国名人大辞典》,宋至清代258人中进士。如南宋第一贤相杜范、爱国诗人戴复古、文史大家陶宗仪、三边总督曾铣,都是黄岩人。黄岩将军云集,仅抗战时期,黄岩籍将军中就至少有三位上将:陈安宝、方策、林蔚。中将、少将更多,中将有:许康、王皞南、毛侃、吴冠周、陈荣楫、杨绍东、王禹九、许思濂等,少将有:毛静如、王保艾、徐仙来、於达、孙叔轩、刘祖舜、王公遐、童襄、王志鹏、林显扬、王一飞、王乐坡、姜保华、潘镛、王石风、周家諴等。黄岩也是台州院士最多的城市之一,如陈芳允(“两弹一星”元勋)、罗宗洛、黄志镗、柯俊、方秦汉、吴全德、池志强、柯伟、章亮炽等都是院士。其它如史学家赵师渊、“红颜知己”谢希梦、女词人严蕊、东海枭雄方国珍、军机章京王彦威、“五四”先驱周炳琳、诗书画三绝柯璜、坦克英雄杨阿如、书法名家任政、著名作曲家黄准……

黄岩蜜橘香飘千年,有许多美妙的传说与记忆。早在汉、晋时就成为贡橘,唐时也被列为贡品。

黄岩是学界公认的世界宽皮橘始祖地,中国柑橘品种最多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国蜜橘之乡,现在始祖地凤洋村建有国内第一个中国柑橘博物馆。

黄岩蜜橘名气大。宋高宗把黄岩乳橘誉为“天下果实第一”。毛泽东唯一一次出国访问苏联,带着黄岩蜜橘送给斯大林,并介绍说“这是中国最好的橘子”,斯大林品尝后,称其为“橘中之王”。

当我们行走在了一条条陋巷,你会与一个个名人在历史中擦肩而过。以黄岩东禅巷为例:当你走在小巷的青石板上,你想象过吗?这条经过岁月冲刷的路,曾经留下了谢灵运、朱熹、戴复古、杜范、谢铎、蒲华、柯璜、赵之谦、康有为等历史名人的脚印。在这条街道上,走出了深受朱熹赏识的理学大家林鼐、刑部主事员外郎项享明,曾惹乾隆侧目并号称“孙铁臂”的地方千总孙起蛟、福建水师提督(正二品)罗凤山、太常寺少卿王彦威、西湖博物馆馆长王念劬,以及蒋介石重要亲信、国民党上将林蔚,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著名学者刘百闵等一大批名人。

一座城市的繁华,也体现在建筑文化中。黄岩朱文劭故居作为中国南方建筑的代表,于1986年列入中国邮票发行;黄土岭古民居被列入南方丘陵建筑群的代表。台门连起了一座座民居,成了历史的记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五支河纵横于黄岩的大街小巷。试想一下,船过去,桥梁后退,你会怀疑诗人卞之琳写的《断章》好像就是在写着黄岩:“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曾经是黄岩老城真实的写照。现在的司厅巷、双桂巷,一幢幢保存完整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仍存,牟育故居、王德泰故居、朱谦故居、王士骏故居、卢洛平故居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立牌,还有俞宅、汪宅等一批乡贤故居云集于此。我徜徉在司厅巷的古建中,领悟浓缩了江南民居中许多营造法式精华的建筑,品味台门、棂窗、藻井、雀替、院落、照壁等传统文化的符号。

黄岩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仅黄岩九峰景区现在就有名塔3座,寺观庙15座。瑞隆感应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委羽山是道教全真龙门派发祥地,为道教第二洞天;瑞岩寺是日本曹洞宗祖庭;广化寺是江浙两省最早三十六所寺院之一。

黄岩书院繁多,承载着一个地域的文脉。有名的书院有樊川书院、九峰书院、萃华书院等,其中,关于樊川书院与朱熹的故事,只能在古籍中寻找。

历史上黄岩诗人辈出,名家云集。谢灵运、左纬、李清照、彭龟年、王十朋、陈与义、彭椿年、范成大、朱熹、王居安、杜范、柯夏卿、戴复古、王弼、方礼、黄绾、俞樾、王棻、孙熹、喻长霖、王舟瑶、康有为……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都在黄岩留下足迹。

当我们读着谢灵运的《登望海尖》,我们还能想象出谢氏笔下初春时节的美妙。读着“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清平乐》,还能想象出她当年在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的日子。

这样流淌着诗意的风雅之事一代传过一代,不管是明代的“九老会”,民国时的西江诗社,现代的九峰文学社,当代的橘乡诗社、黄岩作协,都不曾断过。文人们述写名人与文学、文学与世界的雅韵,成为黄岩文化中重重的一笔。

黄岩这座城,从新石器时代穿越而来,经七千年岁月濡染,孕育出璀璨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释放出光华。

最新信息

  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详细]

推荐信息

  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