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认识一个城市只需要去三个地方:博物馆、菜市场、书店。博物馆呈现的是城市的历史,菜市场折射的是市井气息,书店则蕴含着这座城市的灵魂与气质。为此,近几年来,说到城市的魅力,实体书店也渐渐成为一股清流,一项指标。
和许多实体零售业一样,在互联网消费的强劲攻势下,实体书店的生存也变得十分艰难,一段时期,实体书店关门潮风起,有人甚至悲观地预言,实体书店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存亡时刻,书店自我革命,不仅没有沉寂,反而逆势飞扬,成为城市新的文化风向标。那种可以买书、读书、参加沙龙、聆听讲座、还可以要一杯醇香咖啡、带一份精美伴手礼的书店,已渐渐成为许多人心灵的栖息地,它不仅是一个阅读平台,还成为兴趣和审美的接入点。
许多爱书人都把台湾诚品书店作为朝圣之地,创始人吴清友就是用15年的亏损趟出了一条书店的转型之路,他曾想尽一切办法让书店变得时髦和有趣,激活人们的文化欲望。在一次演讲中,他说:“很坦率地讲,北京的读者值得书店的经营者给予更好的待遇,给他们更好的空间、更多元的选择、更亲切的服务,要让更有灵魂的活动注入书店的氛围。”几年来,全国做得好的实体书店无一不是在实践着这样的见解。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从各地图书馆的改造,到城市街角各类独立书店、24小时书店、小众书店的突起,当各种人性化体验式的书店融入了一座城市,那么,阅读就会成为城市的气息。面对这样的公序良俗的发端,如果政府能及时给予实体书店以税收、补贴等扶持,一定会有助于书店的发展,进而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从而有利于城市品质的提升。去年4月,上海就出台了扶持实体书店的实施意见,首次将实体书店纳入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今年,山西也送上了这样的政策大礼包,确实令人欣慰。
当然,实体书店要想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最终要靠自己的颜值与内涵,南京的先锋、北京的万圣园、上海的钟书阁,这些上榜的最美书店也是久久为功,才有今日之气质。不是打出24小时就能立足,也不是把出版机构请进校园就能生根,商业与人文的结合需要诚心耐心,也需要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