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多位涂鸦艺术家在上海静安区康定路一处拆迁废墟上,创作了十余幅涂鸦作品,其充满童真的人物形象和怀旧情怀,让人兴趣盎然,吸引了众多市民探寻欣赏。然而,随后这些精美的涂鸦一夜之间被相关部门清理铲除,由此引发社会热议,一些上海市政协委员也加入了热议行列,见仁见智,煞是热闹。
为何清理?上海市相关部门给出的说法是出于安全考虑。对于这一说法,稍作推敲便觉得站不住脚。既然尚未进入到“推墙造屋”的时候,与其费力地去铲除,不如等到全面开工的时候再来清理,留下一个短暂的时期让人前来遣发怀旧情怀。其实,大可不必高估废墟现场的危险性,况且对于这些涂鸦,更多的人只是稍微驻足流连而已。一有风吹草动就过度应对,表面看很“勤政”,骨子里却是一些政府部门的“懒政”思维在作祟。
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堵”与“疏”的矛盾,一直是城市管理的软肋。处理得不好,有的“好事”,就会被“好心”地处理成“坏事”。就涂鸦一事而论,人们对“废墟涂鸦”的热情关注,既有利于对城市感情的凝聚,也有利于对艺术功能的认识,如果借此机会检视城市功能的不足之处,挖掘艺术涂鸦的创造能效,把“废墟文化”上升到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度“一揽子统观”,或许会是极有价值的契机。比如有政协委员建议,邀请民间涂鸦高手在工地围墙这幅“白纸”上一展身手,让大家可以尽情地、安全地欣赏。这就是高明的“疏招”,而非简单粗暴的“堵招”。
不要小看了这些看似简单易行的建议,它们蕴含着人文关怀,透露出城市管理者的善意和暖意,有时会变成一石多鸟的“绝招”。在这件事上,一些政协委员设身处地地为管理者着想,还想了一些可行性很强的招数:“拆迁区域有一定危险性,人去的太多,确实有安全隐患,可以理解,但不应该持简单的‘人多了,就怕了’的态度。完全可以加强管理和疏导,比如增派志愿者,划定安全区域,进入的市民可以佩戴安全帽,对人员进行限流等方式。”当然,按照这样的思路,管理者就必须得“勤政”了,会忙乎起来。
选择“懒政”还是“勤政”,既关乎城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也关乎行动能力。如果更进一步看到涂鸦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有效功用,科学艺术地做出制度安排,那就更是高瞻远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