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名城

以文化视野探索“老武昌”城市旧改新模式(图文)

时间:2014-05-30 11:37:12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5DE8996EE17C8D476A53258AB9CE682A.jpg

中森华·老武昌·圈层生活项目效果图

图文:以文化视野探索“老武昌”城市旧改新模式

中森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巨云

翻开武汉的地理版图,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武昌崇文,汉口重商,汉阳善工,共同构筑起武汉千年城市发展史的“黄金三角”。

在经济层面,三镇共荣共进;而在文化层面,武汉的城市历史文脉更多地留于武昌。据统计,武汉市几乎过半的历史遗迹都存于武昌,包括“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天下小吃一条街”户部巷、佛教胜地宝通禅寺、道家名观长春观、曾是武科考试场地的阅马场,作为中国近代教育见证、张之洞亲自指挥改建的存古学堂……

对于这些老武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文化复合地产”理念的倡导者、中森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巨云提出疑问:“ 三镇的评多“老字号”如今风光不再。武汉的城市之根,武昌的传统文化,究竟应该如何传承?如何理顺城市文化的厚重与现代商业的灵动这一客观而又现实矛盾?”

没有文化的商业注定只有买卖,没有文化承载的建筑注定只是砖瓦。文化,也只有文化,才是这座城市不朽的流传。作为探索,也作为答案,2014年,以文化为基底,构筑起地产、商业、旅游和物流等多业并举产业格局的中森华,携其12万平方米城市格调生活服务区—中森华·老武昌·圈层生活项目而来,于武昌的徐东板块以独创的新型城市旧改模式,开启一场老武昌的文化寻根之旅。

文化视野引领  新型旧改助推城市功能全面升级

纵观中森华的“城中村”改造之路,始终秉承这一理念—在文化视野之下,注重区域的“品质性”与“品牌性”开发,实现多方价值的最大化,全面升级城市功能。

城中村’是一定历史阶段的遗留产物,又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新生体。对其的改造是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环节。”郑巨云说,“同时,有关‘城中村’的改造也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村民、集体、开发商、社会等多方面利益。”

作为国内率先探索“城中村”整治措施的城市之一,据公开资料显示,武汉市“城中村”包括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土地总面积200平方公里,相当于武汉市2020年规划建成面积的四分之一。改造总量超越广州、郑州、太原等城市,成为全国城中村改造的一个典型样本城市。

这一庞大数据,也意味着武汉城市旧改工作的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对此,以“城中村”改造起步,并向文化复合地产布局的中森华,开始了有关新型城市旧改的诸多探索。

一方面,中森华坚持以“授人以渔”的开发模式,“城中村”集体以产业用地入股,企业以资金、管理、品牌入股,合作进行项目开发。既能解决村民收益,又能实现土地集约与高效利用。

另外一方面,中森华则将其在文化复合地产方面的丰富与成熟运营经验,深刻融入到旧城改造的规划与建设之中,给予区域功能更大的挖掘与塑造。

以位于徐东才华街区域的中森华·老武昌·圈层生活为例,这一项目以“老武昌传统文化”为基底,规划总体量12万平方米,由3万平方米的商务酒店、4万平方米的酒店式公寓及5万平方米的城市商业组成;建成后不仅将全面改善旧城的空间结构,拓展承载功能,也将成为代表武昌城市之根、文化之魂的标签之地。

武昌之根回归  构筑具有“人文磁场”的城市空间

纽约的第五大道、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新加坡的乌节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凝炼历史、突出个性、展现人文,以及集聚繁华的区域。

而对于武汉来说,这样具有“人文磁场”的城市空间,在哪里?

坐标渐次明晰,长江之畔,武昌之北,徐东,中森华·老武昌·圈层生活。

对于这一中森华2014年将重点推进建设的文化地产项目,郑巨云如此总结与定义:“灵动的商业与厚重的城市历史完美结合。”

他介绍,中森华·老武昌·圈层生活将以仿古街模式,充分利用项目独特的层差结构,四、二、六层错落有致的仿古立面,将成为300米古街的夺目天际线;室内、半室内的临街设计,极大丰富古街的蓄客功能与项目的景观属性;二层屋顶花园的露天平台、四层1万平方米的花园式憩息茶吧;仿古街区与现代商业的聚合与碰撞,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圈层格调生活。

同时,这条极具传统风情与格调的街道之上,也将成为武汉“老字号”品牌最为密集之地:

在这里,“户部巷”不再只是一个景点。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五芳斋汤圆、曹祥泰芝麻绿豆糕、福庆和米粉、谈炎记水饺、小桃园煨汤、汪玉霞酥糖的店幡,将在这城市一隅迎风招展。

同时,叶开泰中药店、谦祥益衡记布店、盛锡福帽子、曹祥泰肥皂、长生堂理发店、邹紫光阁笔店、胡开文墨店、曹正兴刀店、苏恒泰伞店、德厚荣山货店,也将再现当年光景。

塑泥人的、捏面人的、浇糖人的、织汉绣的、铸铜镜的、刷漆器的……如果在一条300米长的仿古体验街区,将这些濒临失传的、能代表楚文化特色与城市文化之魂的民间手工艺甚至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堆”成市,那会有什么样的冲击力?这能不能代表这座城市的文化节之根?

可以想象,一番市井繁华随着城市特色文化已经扑面而来。届时,到这条街区建成开幕,又将会呈现给这座城市怎样的景象与惊喜?

文化圈层成型  “择邻而居”的理想之所

商业有聚集,居住有群落,文化,更有圈层。

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地位、相同爱好和品位的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人们选择自己的居所和邻居,形成了一种圈层文化。有关这些“圈层”概念,自古就有。汉都长安的茂陵、杜陵,唐朝的长安北堂,明清时代的秦淮河沿岸,都是当时达官贵人、文豪墨客置业安家的理想地段。

择芳邻而居,以翰墨为伴,古人对于“圈层”认识与坚持早有迹可循:“孟母三迁”典故之后,唐朝诗人刘禹锡也曾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而对于开始注重精神世界的现代人来说,“择邻而居”也成为衡量与选择居住之所的重要因素。

正如“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业内普遍认为,高端置业与资产投资者不仅是注重产品本身,更是对生活圈层的选取,更应该注重对项目的交际功能、文化价值等因素的倚重。

“在对中森华·老武昌·圈层生活这一项目的规划与定位之中,我们就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郑巨云说,“这一项目以对城市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将吸引对传统文化,生活情怀拥有同类型认知与价值观的人们集聚,形成属于他们的生活圈层。”

正是基于这一考量,中森华·老武昌·圈层生活围绕300米的仿古老城街区为主脉,设置有生活服务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咖啡及美食一条街、亲子乐园等功能区,在对城市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与传承之间,全方位打造承载商务及生活格调的现代圈层生活方式。

古街韵味、老字号品牌、民间手工艺,诸多文化基因之下,中森华·老武昌·圈层生活项目作为城市寻根之作,将造就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也将释放出巨大价值能量。

老武昌来了,武汉城市文化之根从此多了一个现实的承载体。 

最新信息

  翻开武汉的地理版图,一线贯通,[详细]

推荐信息

  翻开武汉的地理版图,一线贯通,[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