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时,对我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这以后的十年间,我对文化遗产却如痴迷一般,内心为生活在这么一座城市而骄傲。说起来是一本书让我产生了对一座城的眷念。
七年前,一次朋友聚会,我收到一份礼物,沉甸甸的三大本园林文化丛书。记得那次聚会没等结束,我拎着装有丛书的马甲袋悄悄退了出来,找了个僻静的场所,要紧翻阅其中一本《苏州园林名胜旧影录》。至今我还记得,那种先睹为快忘记时间的沉醉。七年中,自己曾得到过众多的书籍著作,同时也清理出诸多的书籍刊物,但是,唯独手中这套丛书是家里书柜列为第一要目而收藏至今的书籍之一。
拥有这套丛书,是自己的幸事,她让我不出家门而知苏州园林事,而知姑苏古今事。一张张旧影照片,让人很快地滋生出一种感觉,心灵随之穿越,觉得那不单单是一张张老照片,而是沉淀出古城苏州2500年历史的一篇篇沧桑记录。一张张照片的翻阅,一座座园林仿佛鲜活了起来,一个个人物仿佛也鲜活过来,春夏秋冬,那个人、故事、时代、音容笑貌、酸甜苦辣、爱恨情仇、嬉笑怒骂都跑到了跟前,一个人静静地与他们作心灵的对话,我为他们(她们)而行、为他们(她们)而梦;有时候看着看着,一晃神,丢开书本,我奔向照片里的地方,就是要看看今日的所在、所在的当年究竟还在不在?能是什么样?
都在的。当然是都在。只是面貌不同了,人物不同了,时代不同了,古今心情不同了。这套书让我有幸了解了苏州这座园林城市的过往历史,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繁华,瞬间产生出鲜活的历史真实感。书里的照片大多出自20世纪50年代前的旧影,最早的一幅是1911年左右的虎丘上山道前的旧影。虎丘的面貌,通过旧影再次证实了它丰富厚重的历史,曾经的前山二山门前原来是那样一派质朴苍桑,后山丛林更见乡野的纯朴,过往的后山腰上原有一方石砌土城,建于元末那个烽火的时代,历经沧桑,却让人在那斑驳的石块上读懂了许多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理由。
一本好书,她让人觉醒。我开始重新打量身边的城市,久远的记忆在我眼里都焕然一新,徜徉其间,让我顿悟,生活在这座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中是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每天出门,只要愿意,抬抬脚,十分轻松便进入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古典园林,一路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高墙深院,享受着其他地方无法获得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意境。这种视觉、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是古城百姓的骄傲,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我时常想起从那本书中获得的信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苏州古典园林的评价: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刻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与其说这是国际组织对苏州园林的评价,不如说是这座城市文化造就了苏州园林。不是吗?有的城市有现代化而无历史,有的城市有历史而无意境,历史和意境如此完美结合的城市,我心中只有苏州。这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精神食粮!如我,一介百姓,从中获得启发、引导和灵感,唤醒了睡梦中的自己,开始自觉地加入到古城保护的行列。
四年前,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全面启动。因为这本书的引领和启发,在这片老城区工程启动前夕,我第一次举起手中的相机,为着身边的那些古建、那些承载着民族传统精神养分的江南民居而去,竭力留下它们历史的原始身影,把这个宋代已开始风雅的地方,定格在2010年6月的瞬间。三个礼拜不停地行走,三个礼拜不停地“咔嚓”,从街道、小巷、石桥、民居、古建内外、树木、古井、河道等等,一般的、重点的,最终,形成了543张照片的u 盘,并给每张照片加上简单文字说明,我将这盘u 盘定名为《2010年6月桃花坞整治改造前影像实录》,同时打印到纸上,随时翻看。我不仅是希望某一天将它出版成画册,作为这个城市的百姓送给她脚下这片土地的一份薄礼,也希望为修复者提供一份参考资料——因为,这座城市正是由于保存了大量历史文化而显得如此魅力无穷,让人挚爱有加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