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名城

绵阳,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记

时间:2014-07-16 10:03:14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筱玮 祖明远

  一座古城,大多有着自己的印记,绵阳也不例外。

  如果说近代以前,这上面标注的是唐诗宋词,是李白、杜甫、欧阳修的诗情画意与浅吟低唱,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就新增了三线建设的红色文化标记,邓稼先等人为国奉献、苦干拼搏精神深深烙入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而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无数感人画面在此涌现,自强不屈、感恩奋进为绵阳新的城市文化内涵。

  这些印记,已经深深地烙在了绵阳人的心底。“4·20”芦山强烈地震后,绵阳志愿者紧急驰援灾区,“大爱无疆,今夜我们都是芦山人”;“最美快递哥”自掏腰包为受损快递 “买单”;“向兰辉学习”,让为民尽责、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精神成为绵阳的风尚;昔日抗震救灾战士被严重烫伤,家属一筹莫展之际,无数绵阳市民慷慨解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个城市文化自觉,终将成为推动这个城市不断升华的不竭动力。

  自强奋进

  在绵阳读懂中国人的精气神

  6月11日,电影《兰辉》在北川公映,影院内出现了少见的爆棚场面:700个座位座无虚席,还有不少观众站在过道走廊上观看。随着剧情渐入高潮,偌大的电影院内响起阵阵啜泣声。

  这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已故副县长兰辉为原型的电影,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至兰辉因公殉职的5年时间为节点,通过众多熟悉的人物与故事,再现了地震极重灾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

  让现场观众流泪的,不只是兰辉舍小家顾大家的公仆精神,更有电影中那真实的画面——剧中的每一个场景和故事都源于北川基层干部真实的工作和生活,这唤醒了人们沉睡的记忆。

  绵阳是一座浴火重生的城市。除了带来巨大创伤,地震也激活了人们血脉中的刚强与自立,迅速有效地投身自救、助人、重建……兰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但绵阳并不是只有一个兰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无数的绵阳子弟与援建战友并肩战斗,这股开拓奋进、自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刻入城市记忆,也激发出一系列优秀文化作品——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方言话剧《公仆兰辉》、《咱们的牛校长》……也正是凭着这股精气神,只用了两年工夫,绵阳就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兰辉倒下的地方,如今已彻底告别地震伤痛,取而代之的是热闹非凡的巴拿恰商业街、装饰一新的羌族房屋碉楼,以及人们脸上蓬勃朝气的笑容。兰辉离开了,但这种精神却长久地在此留存,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是灾区人民精神的成长和品格再造,有着超越时空的张力。

  感恩奉献

  当助人成为城市的自觉习惯

  地震中伸来的救援双手,让绵阳人多了一份温暖的记忆。从2012年起,绵阳先后在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安县和江油举办3届感恩文化节,除了邀请援建人员重返灾区见证变化外,更多的则是通过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让感恩的情绪在人们心中不断酝酿传承。

  6月18日,一场意外让绵阳市民紧急动员起来:曾在北川抗震救灾的云南退伍战士沈远奎遭遇事故,全身99%皮肤被严重烫伤,近百万元的救治费用让家属犯了难。消息传开后,素昧平生的绵阳人纷纷伸出援手,有带着孩子一起来捐钱的小夫妻,也有发动员工集资的企业老板。10元、50元、100元……几天时间,其家属就收到60多万元捐款;关切慰问的电话从早上持续到夜间。这座曾经得到帮助的城市,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着积蓄的感恩。

  这样的情况总是少数,更多时候,绵阳人的感恩奉献是以志愿服务、热情助人的形式持续着。经过灾后恢复重建的洗礼,绵阳志愿服务呈现制度化、规范化的局面。通过“扫描”志愿服务信息,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困难群众建立关爱名册,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收集需求信息,同时还在媒体上刊登他们的“心愿单”,帮助爱心有序对接。

  奉献助人的风气浸润人心,也涌现一大批“绵阳好人”。照顾失明邻居13年的杨金凤夫妇、在广场上紧急救助受伤男子,助其挽回生命的“绵阳最美女孩”冯晓红……他们用朴实的话语和善良的心灵,践行着“身边最美”。

  勇攀高峰

  国防科技文化铸就发展新引擎

  7月8日晚,作为第四届中国诗歌节的一部分,诗歌进厂矿活动开到了四川长虹集团灯光球场。在诗歌晚会上,一段《长征》诗朗诵带员工们回到三线建设时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音乐渐渐高昂,观众的情绪也随之激昂起来。

  作为三线建设的国防科工重镇,绵阳拥有中物院、亚洲最大风洞群等雄厚的科研实力,同时也汇聚着长虹、九洲等军工集团。对于绵阳人来说,标语红墙一直是城市的名片,整座城市也带着浓郁鲜明的国防科研文化痕迹——崇尚科学、苦干拼搏、勇攀高峰。

  绵阳国防科技文化的代表之一,梓潼“两弹城”景区位于梓潼长卿山下,这里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部旧址,是中国原子弹、氢弹重要研发基地,邓稼先等“两弹元勋”在这里工作、生活,这段珍贵的历史也成为激励绵阳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一直到今天,绵阳还受惠于此。该市城区人口109万,其中科研人员为21万,这意味着,在街上走路,遇到的每5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位科研人员。雄厚的科技资源也成为绵阳发展的新引擎。

  2013年起,一股创业风席卷绵阳。绵阳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发展。承继自三线建设的国防科技文化,以开拓创新的形式,在新时代再度闪耀。

  绵阳文化成就了绵阳精神。绵阳,用文化铸就了发展之魂。

最新信息

  说到老街,那600多座骑楼建筑自然[详细]

推荐信息

  说到老街,那600多座骑楼建筑自然[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