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日前,麻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主持召开了大别山红色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座谈会。王树声大将之女王宇红、张才千中将之子张亚平、王必成中将之子王晓峰、丁先国少将之子丁凯洲出席座谈会并就保护和发掘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遗产建言献策。来自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六安市政协文史委、安徽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安徽霍山县委党史研究室、河南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信阳政协文史委、原河南光山县党史研究室、黄冈市党史研究室、红安党史研究室、麻城党史研究室等大别山区域党史系统研究学者,以及陈湘安、黄文治、邹荣、高晓黎、宋其洪、陈杰、史瑞林、刘凤梧等40名研究红色革命史的专家、学者纷纷出谋划策。
座谈会上,大家跳跃发言,畅谈大别山红色文化遗产该如何继承和保护,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范畴,交流探讨了鄂豫皖三省红色革命历史发展旅程,回顾了那段革命的峥嵘岁月。座谈会上,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共鸣的情愫,激动处,甚至留下了难以自抑的泪水。
王树声大将的女儿王宇红说:“去年,我第一次到麻城来参加会红色文化研究会,很受教育,很感动。大别山的革命文化那么丰富,但是没有人来系统的做这个课题,李敏老师为大家搭建起了红色文化研究的平台,云聚了这么多的专家和学者来专门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非常感谢她。这是她自己多年的积累,也是她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在,我非常支持她。现在看到有年轻人参与研究,有后续的力量,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一定会把大别山红色革命历史诠释的更清楚,让更多的人来理解、关注这段历史。”
张才千中将之子张亚平说:作为红二代,我首先非常感谢大家,我自己非常愿意做一个研究和传播红色文化的学者。我父亲对于我们的言教少,身教多,他很少对我们讲那些战斗的经历,直到授衔之前,要报生平,我们才对他所经历的事情有一些了解。父亲不愿意写自传,不愿意回顾那些战斗故事,因为战争很残酷,死了很多亲人和战友。所以我们现在有必要去研究那些历史,研究的范围还可以扩展到苏联、俄罗斯,因为中国的革命也受着共产国际的影响。
河南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姬少华说:为了抢救红色文化遗产,麻城出了一本《麻城革命歌谣》,我非常感动,同时也为大别山人物所感动,为他们九死一生,为革命所作出的贡献所感动。鄂豫皖三省有200多万人参军,牺牲了无数的烈士,还有很多的无名烈士,在我们信阳,光是四望山一战,就牺牲了2000多人。所以我们有责任把大别山的光辉历史完整的再现和传承下去,这项工作十分巨大,我们现在还只是作了万分之一。说到这里,姬少华主任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座谈会上,麻城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凤梧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麻城红色革命歌谣《送郎当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她说:大别山歌谣有3000多首,光麻城就有240多首,有曲谱的60多首。如果把大别山众多的苏区遗址、遗迹、文物等比作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骨骼,那么马列主义思想与革命相结合的先进文化就是它的灵魂,大别山的史实全程、来龙去脉、追寻梳理、力图还原的每一个细节就是它的经络,而大别山歌谣等文艺作品就代表的是它的精气神!这些歌谣全部都是用血、汗、泪谱成的,唱尽了苍凉与悲壮!唱出了苏区儿女的个性与气质!
她说:千万人用血肉之躯点亮了梦想的火把,为子孙照亮了未来的道路。大别山红色历史文化并非仅仅几个将帅和几个历史大事件形成的,只有普遍意义上的斗争实践和民众生活,才能产生强大的红色人文思潮,才能构成地域文化的根基。麻城革命歌谣是红色文化的一个符号,有着文化的战斗力,不是枪弹,胜似枪弹。可谓是:红旗不倒,枪声不断,歌声不停!所以作为每一个麻城人,都应该讲好革命故事,唱好麻城歌谣。
安徽大学黄文治博士在座谈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在场的其他专家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余兴未尽。麻城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敏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座谈会暂告一段落,还有很多人没有发言,大家有兴趣的话,晚上再到我家里继续讨论吧。总之,希望我们鄂豫皖三省党史办共同努力,把这项事业干好,再现革命战争时期那样的辉煌!
据悉,麻城红色文化研究会于2014年4月成立,一年来,研究会共开展了八项工作,其中,开展了甲午清明祭奠爱国英烈的活动,评选出优秀作文12篇;搜集大别山革命歌谣3000余首、整理出麻城革命歌谣240余首并公开出版;在“优贝在线”网站开辟“大别山红色民歌演唱会”专栏,组织研究会成员和老年大学音乐班演唱;开展口述历史记录工作,采访老红军、烈士后代、老干部、老知青、文革亲历者、孝感乡移民后裔40余人次;加强横向联系,推动鄂豫皖三省大别山三地市建立协作平台,与黄冈市党史办、信阳市党史办、六安市党史办三省四家发起联合倡议,探寻建立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的协作机制;参加中央党史办和郑州大学联合召开的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战史学术研讨会,递交6篇论文;启动将军夫人访谈录的录音录像工作;帮助乘马岗镇成功申报中国第一将军乡吉尼斯世界纪录,召开专家论证会,为乘马岗将军第一乡授牌大会印制《麻城将军歌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