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成为市民春游踏青最火爆的去处。在矿山遗址上建设起来的公园,花红草绿、碧水蓝天令人赏心悦目放飞心情;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露天矿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和影像、文字资料令人驻足、引人深思;以“1958”命名的露天矿小火车才刚刚试运行,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既彰显了茂名对历史文脉和历史建筑、遗迹的保护利用成果,又启示我们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宝贵文化财富,守护城市印记,传承历史文脉,对凝聚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焕发城市活力寓意不凡。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强化老街区、老建筑活化利用,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整治提升露天矿生态公园及周边环境,守护红旗片区独特的历史印记,让老城区焕发活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不同的城市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特色也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品格,彰显出城市所具有的底蕴与魅力。露天矿是茂名石油工业的发源地,不仅写下了新中国能源开发历史上凝重的一页,而且是几代茂名人永不湮灭的奋斗记忆。六十多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茂名石油基地的重大决策,来自大江南北的近10万建设者,与茂名人民携手奋斗。在没有城镇依托的条件下,住大草棚,吃咸菜干,开矿炼油,修路筑城,胼手胝足,筚路蓝缕,用心血和汗水写下了“开发火水山,石头榨出油”的传奇,不仅在国家石油极其紧缺年代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奠定了茂名工业基础与城市格局。60多年风雨春秋、半个多世纪惊涛骇浪,孕育了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城市精神,“南方油城”成为茂名最令人振奋的城市符号和文化地标。饮水思源,以史励志,尽管60多年风云变幻,茂名发生了沧桑巨变,但老一辈开拓者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依然是历久弥新的镜子与标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不仅制定并分步实施历史遗址与历史建筑保护活化规划,而且市领导深入露天矿、六百户、红旗街区、金塘镇等地调研,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措施落实。我市露天矿遗址的保护利用,就是延续与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范例。昔日的页岩矿山不仅成为市民休憩的生态公园和城市“绿肺”,而且利用原矿山机电厂旧厂房,建成记录茂名开发创业不平凡历程的露天矿博物馆,成为传播艰苦奋斗精神的课堂和展示茂名历史文化的窗口。可见,城市发展要保留其历史文脉、变迁印记和优良传统,市民才能在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得到生活意义上的熏陶与滋养,进而获得家园的温暖与自豪,增强城市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作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城市是人之行为的塑造结果,又反过来塑造人的行为。如果一个城市失去历史根脉,就找不到变迁的源头;如果失去文化的记忆,就会失去灵魂的皈依。因此,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守住自己历史延续的根脉,让城市留住成长足印,才能为踔厉奋发走向未来注入文化自信。
保护与活化历史遗址与建筑,对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每个城市的文明进步都是通过其历史文化积淀的厚度来标记、展示和表达的,映照现实的历史文化对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不可或缺的。茂名因油而生,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为国奉献,艰苦创业,锻铸了城市的灵魂,厚植茂名城市基因,也给我们留下了富于鲜明时代特征的城市精神坐标。就以茂名“三万七”“六百户”住区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给建设者提供居所,在今天的河西厂前和河西红旗片区建起了三万七千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和可住六百户人家的聚居点。“六百户”至今保留基本完好,作为承载第一代建设者足迹的历史建筑,与曾作为南方油城开发指挥中枢的原市政府大楼、留下茂名人难忘童年记忆的市少年宫、曾是粤西商业第一高楼的百货大楼等,形成河西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是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形象载体,也是城市文化的注释物之一,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保护活化“六百户”等历史建筑,使之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融为一体,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激发市民对城市的挚爱之情。同时,把保护活化历史遗址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不失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一条务实路径。茂南区挖掘油页岩开发历史轨迹和文化,建设具有创业精神特色的“油城墟”和依托露天矿生态公园,打造牙象大地艺术公园和田园综合体,拉动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就是对此富有说服力的例证。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妥善保护和利用历史遗址和建筑,在城市形态上体现多元兼容文化,让城市发展更协调,文化底蕴更深厚,既是市民的愿望,更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