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称,武汉5年内的建设计划将花费200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万亿元)。上万个工地同时开工令学生找不到回校的路。另据统计,中国约有10个城市每年城建投资都在千亿规模,个个堪称“豪可敌国”。而单单武汉一座城市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就与英国全国更新和改善基础结构的支出相同。(2月19日《第一财经日报》)
一个城市动辄每年数千亿元的城建投资,比英国全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还多,如此“豪可敌国”的大手笔投入,不禁令人心生感叹。激进式的投资规模浩大,虽然可以快速提振经济,改变城市形象,却也带来诸多弊端,比如环境污染、拆迁纠纷、债务压力等等,而大规模城建投资耗费巨大,无法长期持续下去,一旦基础设施投资放缓之后,则又会影响到经济发展。
武汉市在抛出2万亿元城建投资规划之初,就曾引发外界的质疑,认为其规划项目太多,投资规模太大,政府财力有限,恐怕难以支撑下去。现实也证明了外界的担忧,武汉市政府大幅举债搞城建投资,截至2012年6月30日,武汉债务余额即达2037.05亿元,负债率相当于国际通行标准的1.36倍,并被冠以“中国负债最高城市”之名。而其它城市也与武汉类似,都是通过借钱搞城建投资,以致地方债务总额飙升,由此埋下地方债务危机的种子,频频引发崩盘之说。
虽然目前来看,地方债务危机尚未爆发,但地方政府所承担的偿还压力,也随着债务的积累而日趋严重,部分地方已不堪重负,突破债务红线,陷入财政破产的边缘。而中央在对地方债务总量予以摸底调查之际,亦发出警示,禁止地方政府随意举债,并限制和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试图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同时,也有官员提出,未来可以通过出售国有资产的方式,填补债务偿还的缺口。可见,各方都在关注地方债务的偿还能力,皆因危机一旦爆发,后果将非常严重。
而且,各地盛行的“造城运动”已经持续多年,都是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虽然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却因过于急躁激进,容易引发投资失误。而又因缺乏足够的精细筹划,盲目追求工程进度,建成大量粗制滥造的项目,不仅质量堪忧,亦缺乏美感,导致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至于由此而产生的扰民、污染、拆迁暴力等等,亦不在少数,也是民众颇有怨言的主要因素。
因此,对于“豪可敌国”的城建投资,不值得赞赏和骄傲,反而需要引以为戒,沉下心来反思经验教训。别只重视打造城市面子,应审视市民真正需要的东西,诸如民生保障、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等。城市建设非一日之功,没必要那么赶时间,慢工才能出细活,好过大干快上的浮躁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