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接受记者采访/记者王俊星摄
在昨日举行的“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众多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齐聚昆明,以“融合创新、让民族文化更精彩”为主题,结合昆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昆明如何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与全国、全球的先进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创新,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人文交流中心,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服务,为建设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之都提供智慧支撑。
利用城市财富打造云南文产样板
研讨会分为主旨演讲和专题研讨两大环节。昨日上午开展的主旨演讲由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主持。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丹增在题为《文化立国——民族基因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演讲中表示,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都是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顶级专家,是来帮助昆明文化产业出谋划策、传经送宝的。在昆明的历史上,曾有郑和、聂耳等名人,还有讲武堂、西南联大等历史名校,培养出了朱德、叶剑英、杨振宁、闻一多、沈从文等名人。此外,还有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金马碧鸡坊、金刚塔等162个百年以上的历史文物建筑,以及翠湖、滇池、花卉、鸟类等自然资源,这些都是昆明的城市财富。可以说,昆明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外来人容易进步,工作繁忙的人得以驻足的地方。近年来,昆明的文化发展,在全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昆明是云南文化发展的龙头,是云南文化发展的基地,是云南文化人才的聚集地,昆明要做到龙头舞起来、基地建起来、人才聚起来,才能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示范、典型和样板。
“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云南起了很好的排头兵和引领作用。”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全球化创新领导与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表示,十多年前,云南省就提出了以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带动整个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考核或观察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有很多维度和指标,国际组织看一个区域的发展有三条标准:创意度、幸福感、经济增长率。按照这样的标准考察,一个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多维度,其中文化的作用非常重要。近年来,昆明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非常直接、看得见的效果,从顶层设计开始,到相关政策的推动、项目的准备,都有全新的印象和感觉。昆明在科技上有明显进步,可以将传统和当代结合,把传统民族元素和当代元素相结合,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
在题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新形势》的演讲中,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分享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形态及演变。他提出,在服务业、信息技术、资本市场的共同推动下,近些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了集聚发展、数字化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势头。企业集聚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能提高经济效益,加速信息流动,产生溢出效益,成为中国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后来出现的项目集聚,如众创空间,目的是选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之后出现了要素+业态集聚,如特色文化小镇,有社区、生活文化设施、人群、文化、表现五种维度。企业集聚、项目集聚、要素+业态集聚,三者相互补充,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此外,还有4位嘉宾分别以《21世纪的文化创意》《经济转型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金融政策环境下,文化金融发展的路径》《新动力、新业态——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汇聚文创资源打造产业集群
下午举办的两场专题演讲围绕“文化创意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时代下的创意设计趋势”等话题展开交流,分享、探索发展文化产业的有益经验和创新模式。
专题讨论中,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魏鹏举认为,PPP模式将是克服文化行业低效率问题的中间道路,是促进文商旅有机融合的催化剂,一方面可以促进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的优势。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介绍,昆明是引领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是云南省多元民族文化的聚集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也使昆明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文交流中心。此外,温和的气候环境让昆明充满小资情调,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充足的消费空间,多种优势均有利于昆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资本转化。
“城市的改造除了推倒重建之外,还有第二种出路,那就是打造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园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胡惠林在交流发言中说,创意产业园区的产生,使上海许多旧厂房、旧仓库、旧码头重新体现了价值,有的被打造成了国际时尚街区,有的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文化娱乐、文化健身的场所,有的创新转型成为城市文化空间,进驻了许多创意机构,再造了城市功能。昆明处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空间,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用宏观的视野,与新加坡、孟买共同构成这个区域大三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其中的一个点,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重庆猪八戒网集团副总裁周勇认为,共享经济能够真正整合数据资源,给文化创意发展带来巨大的价值空间。首先,必须要把固化在产业和企业内部的传统产业要素释放出来,第二步就是需要有一个共享经济的平台,用市场化的方式实现要素的匹配,第三步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平台,产生新的产业链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动力。这样可以突破本地产业发展的地理空间局限性,凭空产生出一个新的产业链,并把原来线性离散的产业链要素打乱,基于平台进行并行的组合。云南文创资源非常丰富,但文创产业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汇聚全国的文化创意成熟资源,打造强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将是昆明之后需要考虑的重点。
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艳萍,云南同景企业集团108智库空间董事长韩晓强,上海贝格计算机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李常青等专家也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
专家支招
昆明可打造世界级文创节日或论坛
在昨日举行的“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三位专家学者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昆明如何发挥独特优势,建设具有西部民族特色的创意产业之都和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文化创意产业新高地建言献策。
几位专家表示,文化产业创意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和各种业态融合,特别是与昆明当前提出的旅游和大健康产业融合,互相支持进行发展。昆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条件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文创节日或者文创论坛,这将为昆明文创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昆明的文创崛起需要人才,希望加强人才培育,在民族文化产业方面再创辉煌。
顾江(南京大学国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光有特色还不行 还要把产品做精致
昆明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好的基础,聚集了大量云南省及国内优秀的人才和文创企业,如果能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机遇,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昆明要高度重视内容创新、科技创新,运用“互联网+”,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昆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创意型、创新型的当代昆明文化产业发展新生态,让“民族文化”品牌熠熠生辉。在发挥民族特色的过程中,要注重它的原创性和不轻易被模仿性,光有特色还不行,还要把文创产品做得更加精致,让老百姓觉得它是独一无二的。
林进升(台湾果铺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果铺创意创办人暨设计总监)
把文化符号转化成消费者可用的东西
云南有独特的民族和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为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深厚的土壤。这些文化资产,如果能够通过设计的巧思,把这些具有文化价值的符号和图码,转换成消费者可以用的东西,它就变成了一个很棒的文创商品,能够进入到人的生活。
李炎(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营造良好的文创环境吸引人才
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关注到了发展软环境,比如政策环境等,以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艺术人才、金融人才会集到这个城市。如果城市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创意环境和空间氛围,就为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空间。昆明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强化非遗等传统文化的转化和产业链建设,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的融合;面向南亚东南亚及海上丝路经济带,扩大开放,吸引人才,夯实设计研发和营销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