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人物/英才

晋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丽云:借力文化推进城市建设(图文)

时间:2014-06-10 11:08:12  来源:晋城在线  作者:

    位于市区泽州路和凤台街交会处的“祥凤凌空”雕塑

既代表了我市历史文化,又反映出时代精神,是我市的标志性城市雕塑(资料图片)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做到历史风貌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是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今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作了诗意的表述:“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说的是城市生态;记得住乡愁,可以理解为要把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有机融合起来,在城市里得以延续。

    晋城文化资源丰厚,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均发端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处可见,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市比煤炭资源更为宝贵的资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强市发展战略,逐渐梳理出了晋城的文化元素,如沁河古堡、太行山水、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但是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彰显晋城的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一直没有破题。笔者认为,当下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做好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工作。文物古迹是历史的活化石,要让那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延续历史风貌。如怀覃会馆、景德桥、景忠桥、程颢书院等,在修复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和保留历史原貌。在老城区拆迁中也要保护一些历史建筑,尽量保留一些老建筑、老院落。要注重保护与发展并重,探索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分门别类地开展历史文化遗存普查,通过开展调查、登记、摄像、认定、建档等工作,确保取得第一手资料。还可以通过建博物馆、文化生态区的方式,保护濒危的、珍贵的、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我市有着许多闪耀着智慧和光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许多民间艺术已处于人亡艺息的境地,许多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我们要注重做好抢救、保护和挖掘工作,让这些民间文化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要在创新形式方法上下功夫,熔铸时代特色,突出与时俱进的创新主题,让这些民间文化放射出璀璨的光彩,以造福子孙后代和人类文明。同时要积极借助现代化手段,运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等多种载体加大对保护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让晋城人了解晋城的历史文化,知道其价值和意义,避免盲目开发导致破坏。

    其次要营造城市文化环境。要以晋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推动城市文化环境建设。一是建设风格风貌要有特色。新建项目要提高文化品位,不论是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小区,还是广场空间,都要融入晋城文化,并形成较为统一的风貌,避免各行其道、胡建乱建。二是注重城市公共艺术品规划建设。要结合晋城的历史文化及当前风俗文化突出“晋善晋美、尽在晋城”,建设标志性的大型文化建筑,提高城市文化设施的品位和内涵,并注意整体协调和环境营造,将建筑同道路景观、绿化景观、河湖水系紧密结合起来,使城市更富有诗情画意。三是普及晋城历史文化教育。要在公共场所展示晋城文化,要在机关、学校、工厂、社区等地开展普及教育,要在媒体传播晋城文化,使晋城人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家乡。四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继续加快动漫、创意、丝麻、陶瓷、铁器等产业发展,加大文化与旅游、金融、科技等行业的融合力度。还要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服务业,着力推动医疗保健养老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产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三是要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县乡村三级图书馆、文化站,加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惠民、文化低保项目, 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在创新形式内容上探索新途径,如鼓励社会自办文化,活跃城乡文化生活,让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机制建设。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形成繁荣文化的新机制,以繁荣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依托,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群众陶冶情操,满足精神需求,促进城市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涵养精神、磨砺意志、锤炼品德。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入手,让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把晋城建成既可全面展示现代之美,更能体现醇厚古朴历史文化、彰显城市个性的一座文化内涵丰厚、历史烙印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最新信息

  5月25日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详细]

推荐信息

  5月25日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