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10+30=1800”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化建设

深圳:全面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时间:2016-11-09 15:30:43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

未来五年内,深圳公共图书馆将每年新增图书65万册,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新增一批市、区两级文化设施……至2020年,预计深圳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约2887万册,全市文化设施面积再增加300万平方米,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低于“十分钟文化圈”……

最近出台的《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文化图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期,也是深圳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战略期。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今年年初,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印发《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描绘了未来五年城市文化发展的蓝图,提出了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表。从“文化立市”到建设文化强市,再到列为十大战略路径,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在新时期推进深圳文化发展的坚强决心,也奠定了未来深圳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地位。

为充分发挥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全面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显著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制定《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经市政府同意并组织实施。

《规划》通过“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施保障”四个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市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于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三五”深圳文化发展面临新机遇

《规划》的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全面总结了我市“十二五”时期的文化建设成就,指出了我市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机遇。

“十二五”时期,深圳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文化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市民文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实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为“十三五”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中,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公共文化一体化加快推进;文化服务的便利性显著增强,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市民文化福利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建设硕果累累;深圳读书月、创意十二月、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中国设计大展、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在全国和国际有重大影响的活动成功举办;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深入开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文化创意产业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达5亿元;“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迅速发展,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互动配套,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全市建成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62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达13家,集聚效应明显;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757亿元,占全市GDP的10%。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改革开放历史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显著——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渠道不断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得到较好激发;文化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文化义工总数达1.7万人;连续四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

“十三五”时期,深圳文化发展面临着新环境,有了新要求。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深圳市委市政府也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市民享受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是深圳文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空间。文化发展水平是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深圳正致力于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进一步提高文化发展水平,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创意文化和创新型文化,拓展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培育国际文化活动品牌,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迫切需要。

三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就业能力强、易于和相关产业融合,是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消费,积极扩大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

《规划》的第二部分“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原则,是《规划》的灵魂和主线。

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和深圳文化建设的实际,《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四项发展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质量引领,突出特色;坚持共建共享,全面协调;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规划》提出了深圳文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在未来五年,逐步将深圳打造成为精神气质鲜明突出、文化创新引领潮流、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设施功能完备、文化服务普惠优质、文化传媒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充满活力、文化形象开放时尚、文化人才群英荟萃的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深化新时期“深圳精神”新内涵,培育遵法纪、守诚信、讲道德的文明市民,到2020年全市公共文明指数达到90分以上,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二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是文化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数字内容产业和创意设计、文化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占比超过60%,产业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文博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四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更具影响——文化艺术原创能力显著提升,涌现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艺精品。重大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活动质量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和学术创新特色突出,研究水平跻身全国前列。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现代传媒集团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深圳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基本形成,城市凝聚力明显增强。“两城一都”建设成效显著,书香城市氛围日益浓厚,高雅艺术更加普及,“设计之都”的地位更加巩固。引进、举办一批国际性、国家级品牌文化节庆和赛事,城市国际化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六是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更有活力——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事项更加精简,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的渠道更加畅通,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规范活跃。政府采购文化服务全面展开,公共文化供给多元化格局基本成型。文艺院团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文艺创作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不断提高市民文化福利水平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提高现代文化传播能力、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5个方面共28项具体举措。其中,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体惠民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与深圳城市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文化设施。有效整合和提升完善各类文化空间,逐步形成2至3处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文化核心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和特色文化小镇。推动各区(新区,下同)规划建设一批骨干文化设施,打造较高水准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制定并实施《深圳市公共文体设施配置标准》,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基层文化馆站设施设备,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市级文化设施:建成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文学艺术中心、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规划建设深圳文化馆新馆、自然博物馆,完成深圳博物馆老馆维修改造,启动建设深圳书城龙岗城、龙华城、光明城、湾区城、大鹏城,开展深圳歌剧院建设的前期论证工作。

区级以下文化设施:建成坪山文化综合体、龙岗中心区“三馆”和宝安中心区青少年宫,启动建设光明新区文化艺术中心、南山区文化馆、龙华文体中心和布吉文体中心、观澜文体公园。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在街道和社区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支持在各街道建设创意特色书吧。

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项目,不断丰富活动内涵、提升活动水平,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促进戏曲发展,加大对深圳粤剧团等本土专业戏曲艺术团体扶持力度。鼓励市民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服务。

重点群众文化活动项目

继续办好“周末剧场”、“美丽星期天”等周末艺术普及活动,丰富流动大舞台演出等流动系列文化活动内容,继续办好“深圳晚八点”、“温馨阅读夜”、“光影星期五”等常设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完善公益电影放映机制,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率。继续办好外来青工文体节、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深圳合唱节等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与内涵。

三是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根据市民文化需求特点,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积极构建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体系。建立城市文化菜单,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鼓励各区培育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重点支持福田莲花山草地音乐节、深圳粤剧周(罗湖)、南山流行音乐节、深圳湾草地音乐会、盐田沙滩音乐节以及龙岗区乐杜鹃、迷笛、热波、草莓音乐节等文化活动。创新开展网络文化奖、网络安全周等网络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品牌建设。

品牌文化活动项目

进一步丰富文博会艺术节、戏曲名剧名家展演、深圳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市民文化大讲堂、鹏城歌飞扬、经典诗文朗诵会等常设品牌文化活动的内涵,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加快提升中国设计大展、深圳设计奖、深圳钢琴公开赛、设计之都公益广告大赛等的品牌影响力,丰富活动内涵。

办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中国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国际性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深圳文化的国际化水平。

积极引进国家级文化活动落户深圳,推动创办国际科技影视周、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深圳国际摄影大赛等国际化品牌文化活动。

四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公布《深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构建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种类、数量、水平等。鼓励各区创新辖区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推出特色文化服务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以步行10分钟为服务半径,统筹设置公共文体设施。到2020年,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低于“十分钟文化圈”。

服务设施开放标准:政府投资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街道文体中心、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实行免费服务。

广播影视服务标准:面向社区和厂区提供公益电影放映服务,全市年放映公益电影≥15000场。

文化配送服务标准:市级文化机构每年向基层配送的文化活动(不含公益电影,下同)≥300场次;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等区级文化机构向基层配送的文化活动≥200场次;盐田、光明、坪山、龙华、大鹏等区级文化机构向基层配送的文化活动≥100场次。

文化场馆服务:市级文化馆年组织公益性文化活动(演出、培训、展览、讲座、辅导、交流等)≥300场次,其中大型文化活动≥7场次,大型展览≥7个,艺术培训项目≥10个;市级博物馆、市级美术馆年组织展览及讲座等活动≥50场次,其中常设基本陈列展览≥2个。

五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文化资源信息化建设,推动重要公共文化艺术培训、展览、讲座、演出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推行“互联网+公共文化”,实现公共文化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

文化信息工程

实施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及数字书城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数字化研发应用,鼓励通过社交软件、移动APP、微博、微信等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云和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完善全民阅读数字出版分众平台、全民阅读网,推进全民阅读服务创新。

区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100%建成并开通网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具备基本功能,并提供数字服务项目。

区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建成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3个。

六是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加强引导,完善扶持机制,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支持网络剧、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发展。深化文艺院团改革,筹办深圳歌剧舞剧院、深圳话剧团,推动民间文艺团体发展。鼓励民办文艺表演团体参与文艺创作,创造条件,支持民办文艺表演团体参与文艺评奖、重大活动汇演,支持其开拓演出市场,申请各类政府专项资金,进一步激活全社会的文化创作活力。

七是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志愿者人数达到全市常住人口的2‰,引导文化志愿者进入街道、社区文化站(室)服务。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

八是建设学习型城市——构建优质便捷的购书、借书、读书服务体系,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9册。支持特色书吧建设,基本形成“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格局,打造集阅读、休闲、展览展示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到2020年,市民图书阅读率达68.5%。倡导“每天阅读一小时”,弘扬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念。建立健全全民阅读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全民阅读水平测试公益平台。发布包括数字化出版物在内的全民阅读基础书目和分类推荐书目,推动成立公益性全民阅读基金。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趋势,打造全民阅读APP、掌上书城,推广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等多种载体的阅读方式。

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在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方面,《规划》提出推动业态融合创新、做强做大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展会品牌、完善国家级产业服务平台等多项具体措施。

一是推动业态融合创新——进一步发挥“文化+”的功能,强化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文化产业集聚高地。加大对制造业、金融业、建筑房地产业、软件业等与文化创意项目跨界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鼓励传统制造型文化企业提高创意研发环节比重和水平,引导产业融合和创新升级。

二是做强做大市场主体——发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以产业投资基金、众筹、P2P等多种形式,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支持个人工作室、独立策划机构、“文化创客”等小微创意企业加快成长。建立挂点联系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发挥三大国有文化集团的引领作用,重点支持30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争取有1-2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有2-3家企业入围全国文化企业30强。

三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一区一大项目、一街道一园区”的原则,市、区联动推进潮人码头、国际艺展、大芬油画产业基地、华强文化创意园、华谊兄弟文化城、前海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统一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博会分会场标识系统,提高园区软硬件建设标准。推动新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个,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或基地2-3个。

四是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展会品牌——突出质量型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文博会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探索设立文博会海外分会场。实行文博会分会场考核末位淘汰制,提升分会场的文化内涵和产业发展质量。积极推进文博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集文化产品交易、研发设计、创业孵化、信息服务和总部办公为一体的功能齐全、服务设施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和总部经济区。

五是完善国家级产业服务平台——支持文交所搭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内容版权登记和交易平台,创新开展市场化交易业务,拓宽文化投融资服务领域。完善深圳高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服务机制,建设文化科技产业“硅谷”。建成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深圳园区,形成国内领先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积极推动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设立首家文化银行,探索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新增投资支持3家以上深圳文化创意企业。

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规划》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具体措施。

一是提高文化开放水平——配合国家整体外交战略和我市对外经贸交流,推动深圳本土优秀文化品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品牌活动,深化与友好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深圳优秀文艺团体及文化精品“走出去”。加强民间文化国际交流,形成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探索举办深圳设计周、深圳国际现代艺术节。

二是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深圳与港澳在表演艺术互派交流、文艺作品联合制作以及艺术人员培训等方面深化合作。深化文化产业合作,推动深港澳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产业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三是大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载体,整合全市主要对外文化贸易企业资源,形成文化出口联合体,并通过搭建公共服务等平台,吸引泛珠三角有关企业加入,建立泛珠三角对外文化贸易辐射圈。加大深圳-爱丁堡文化创业产业孵化中心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孵化功能。按照园区主体运营、政府扶持的原则,通过友城合作等渠道,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走出去,推广设立国家创意产业孵化中心和分支机构。

四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东盟、澳大利亚、东非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举办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软实力。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一带一路”专业服务平台,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贸易。

采取系列措施为《规划》护航

为保证“十三五”文化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顺利完成,《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主要保障措施。

加强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文化投入机制,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发挥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通过项目资助、奖励和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加强对文化事业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经济政策——落实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建设。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和机构。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获得金融支持。将文化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在用地方面予以扶持。鼓励文化企业参与旧城区、旧工业区改造,通过推动城市更新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加强改革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政府在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公共服务、环境营造等方面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探索更为有效的绩效评估形式,推动事业单位服务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激发社会活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夯实文艺精品创作基础。深化国有文化集团改革,打造新型主流文化传媒集团。加强行业协会和文化类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的培育。

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政策,优化文化队伍人员结构。注重发挥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才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定、培训提高、政府奖励资助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鼓励有条件的中高等院校开展艺术特色教育,加强文化人才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的制度建设。适应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形势,探索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创新市场监管模式。加大文化市场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机制,提高行政执法的威慑力。提高互联网依法管理水平,规范网上传播秩序。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市、区文化市场监管联动协调机制,保障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最新信息

  岳阳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已[详细]

推荐信息

  岳阳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已[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