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在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学习武术
近日,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揭牌,这也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第十四个中国文化中心。从1988年,贝宁中国文化中心成立,文化中心在海外发展已有20多年。与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相伴,一座座海外文化中心的设立、运行,向世界散播了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也推动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
遍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中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又发挥着怎样独特的作用?日前,记者跟随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采访团,实地探访了德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蒙古等地的文化中心。
中国医生为莫斯科医院的医生示范针灸
展示文化之大
以点带面,介绍今日之中国
9月中旬,中国迎来了传统佳节——中秋节。当记者踏上异国的土地,也感受到了浓浓的过节氛围。9月22日,德国柏林世界公园内,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和世界公园联合举办的“中秋节庆典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月饼、包子、春卷等中国特色小吃摊前排起了长队,舞龙表演更是吸引了不少人,金发碧眼的孩子们骑在大人的肩膀上,兴高采烈地观看着表演。草坪上,由浙江民乐团带来了中秋露天专场演出,更是将庆典活动推向了高潮。德国人马丁看得入迷:“中国民俗真是新鲜又新奇!”
就在前一天,该文化中心还与德国普鲁士协会联合举办“庆中秋文艺晚会”。普鲁士协会主席查普克说,在德国主流社会,如此大型的中国文化活动还是第一次。让更多人更了解中国习俗和文化,文化中心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今年中秋分别针对普通大众和主流社会,推出上述活动。在内容上,也兼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建阳说。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自2005年成立至今,更注重针对性、专业性。这也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88年第一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以来,中心目前已形成文化活动、信息传播和教学培训三部分主体活动,即举办报告会、研讨会、讲座、演出、音乐会、影片放映和展览等文化活动;为当地人们查阅有关中国的图书、刊物、光盘、磁带等各种形式的资料提供了可能和方便;以汉语教学为主线,面对社会公众开设包括中文、书法等多方面的课程及研修班。近几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更注重内容的选择和策划,展示了中国在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发展状况和成就,尤其突出了当代中国的文化。
在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当代画家程鹏的水墨画正在展出。试运营一年的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坐落于市区的一条幽静小巷,中心设计大方简洁、设备先进完善。中心主任罗军介绍,从去年9月18日开始,中心已经举办了《中国书画作品展》、《中国当代丝绸艺术展》等,为展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影动梦想——中国当代动漫艺术展”于9月24日开幕。展览以“影动梦想”为主题,通过影像、图片、文字、实物、交互体验等多种形式,向俄罗斯观众展现中国当代动漫艺术和动漫产业的发展成就和崭新形象。共有40多家动漫企业、30多位动漫家、近百部作品参展的本届艺术展,为中俄两国的动漫产业搭建了合作的桥梁。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已经成为经常、不断地介绍中国文化的阵地,通过语言教学、音乐会、展览、讲座、报告会等,展示了中国“大文化”。
擅用文化之小
由表到里,因地制宜传播文化
9月23日,记者来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采访,正赶上文化部与吉林省等合办的“中国吉林文化周”。文化周推出的“长白神韵”歌舞晚会、“多彩吉林”图片展、吉林书画精品展暨东北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吉林剪纸艺术表演等活动,向蒙古民众展示了一个历史厚重却不失现代感的吉林。
对外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很重要。部省合作,便是文化部最近几年推出的新举措。通过每个文化中心为一个省担任平台、桥梁一年,推动各省市区的对外文化交流。比如今年浙江与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合作,推出了浙江文化年系列活动。青海通过与贝宁文化中心合作,成功签署了手工业合作协议。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为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细化措施、创新方式。作为中国在欧洲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由中心举办的法国中国电影节、巴黎中国戏曲节、巴黎中国曲艺节,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介绍,中心的活动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亮点,月月有高潮”,传播了教育、文化、正能量。中心吴钢介绍戏曲节时说到,中心自2003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巴黎中国戏曲节。他们发现,巴黎观众除了对京剧、昆曲,对其他剧种不甚了解。今年的戏曲节,他们邀请评剧、越剧等不同剧种,让观众在对比中加深了解体悟。在运作上,他们从一开始的以送票为主,到后来利用卖票、和剧院分成等商业手段回笼资金。
依照当地实际,按照市场规律,这样才能让文化走得更长、流得更远。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已经从一开始的“送文化”变为现在的“种文化”。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孟树德深有感触地说:“文化中心要根据驻在国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形式地传播文化。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尊重文化工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规律。千万不要把文化传播当做政绩工程,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
中国驻法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吕军也指出,文化中心与当地机构联合起来,借用当地的资源,按照当地人接受习惯,探索研究有效形式,润物细无声才是好的传播。
致力文化之交
从静到动,用心灵沟通赢得尊重、理解
在采访中,不论是文化精英还是普通民众,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几乎都集中在:中国为什么能够坚持近30年的快速增长?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将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也提到了一个迫切的位置上。”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文化参赞庄丽肖说,中国的发展,不但有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应有软实力的展现。
“这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最好的历史机遇期”。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亚历山大·罗曼诺夫看来,世界看到中国快速发展的奇迹,有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中国也有能力、有意愿把自己介绍给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中国驻西班牙大使朱邦造希望文化中心进一步“走出去”,更接近草根、更贴近基层,还要将传播意图和接受期待相结合,用更多样化的形式,将文化影响力辐射到更大范围。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也坦言,文化中心的下一步是要向下伸展、向外伸展,这就需要统筹协调设计,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也需要一支专门、专业的人才队伍。据了解,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不乏先进的硬件设施,但人员却长期处在稀缺状态。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偌大一个中心只有几个工作人员。他们往往身兼数职,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不遗余力。
文化传播是民间的舞台,更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俄中友协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则指出:“文化交流可以利用市场的原则,但不可能完全依赖市场完成。”他建议中俄两国共同建立文化基金会,保证两国的友谊和合作。
文化中心要“动”起来,一支专业海外文化传播队伍和海外整体传播策略的整体设计,已经迫在眉睫。《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对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做出了专门部署,特别指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整体发展,完善全球布局,构建中华文化海外展示和体验综合平台。规划还指出,“十二五”期末,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将形成合理布局,到“十二五”期末,总数达到25—30所。
文化部副部长丁伟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今天的文化交流,已经不仅停留在文艺表演、美术展览等方面,我们着力更多的是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通过高端论坛和文明对话,中西文化在更深层次得到碰撞、激荡和升华,让不同国家的人民从心灵深处阅知了彼此、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在这样坚实的思想、情感和民意的基础之上,推动实现“中国梦”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国际空间,更为有利的文化环境。
在采访中,从中国文化传播者热情洋溢的脸上,从外国友人友好善意的微笑中,处处能感受到文化的交流融合。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这一判断,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目的仍在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中国驻蒙古国大使王小龙说,我们常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想再加一句,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实际上是两国民众沟通心灵最好的桥梁。“因为,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不是传经布道,而是相互学习借鉴,增强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