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年来,全国海港边检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孟宏伟副部长提出的 “优化边检政策措施、改革勤务管理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扎实稳健地推进边检管理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公安边防部队“十一五”和“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将边检勤务模式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放在推动边检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进行谋划,积极作为、主动创新,初步建立了“以业务为牵引”、“以建设为支撑”、“以实战为导向”的海港边检信息化应用体系,有力推动了思想观念变革、勤务机制转型和队伍素质提升,为圆满完成中心工作和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随着沿海沿江开发开放战略的不断推进,边检工作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口岸管控形势日趋严峻,党委政府的新要求,企业群众的新期待,都对边检服务管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边检勤务模式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边检服务水平。今年以来,常熟边检站按照部局和总队总体工作部署,以拓展深化边检“江苏模式”为抓手,积极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边检服务管理模式,创建了以实战型指挥中心为龙头,以联勤科队为一线执法单位,以“三级监控、四位一体”为监管模式,形成指挥中心管面、勤务区管片、执勤点管点,上下联动、点线面联动、整体联动的新型边检勤务模式。在此基础上,以“高效集成、互联互通、融入实战”为目标,投入运行了海港边检勤务综合指挥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将海港边检勤务全部纳入了信息化、规范化、刚性化的管理轨道。这一系统的投入运用,进一步创新了信息化条件下的边检工作,有力推动了海港边检服务管控工作质的飞跃和长效机制建设。现就系统相关情况阐述如下:
一、系统建设背景
“十一五”以来,公安边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服务领导决策指挥、服务部队执法执勤、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部队许多信息化成果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很多信息资源还处于分散存储、独立使用的状态。就海港边检而言,信息化在改造勤务流程、创新勤务管理模式、提升警务效能上作用还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在海港边检勤务流程管理中的应用还不明显。目前,海港边检对各类勤务的流转过程还缺乏信息化的整体管控和规范,没有形成完整的勤务联动管控体系。勤务流程管理距离实现从静态到动态、从粗放到集约、从模糊到精确、从被动到主动、从低能到高效转变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勤务的效率和质量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信息化对海港边检执法执勤一线的支撑粒度还不够精细。“十一五”以来,海港边检信息化有了长足发展,视频监控、雷达预警等一系列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海港边检一线执法执勤的手段。但这些信息化技术对海港边检执法执勤全过程的覆盖和集成运用与公安信息化“集成融合、深度应用、高度共享、全面支撑”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海港边检单警装备信息化程度不高,部分单警勤务工作还停留在手填笔记的状态,影响了勤务效率,降低了用警效能。
三是海港边检内部及与公安数据平台间信息资源整合还不到位。当前海港边检内部,不同单位之间,不同业务系统之间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还未形成有效机制,各地与公安数据平台间的信息互通程度差异很大,其最典型的表现是缺乏必要和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了大量信息的重复采集录入,降低了边检信息数据的价值,使海港边检对管控对象的查控效果和范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信息化在海港边检信息分析研判中发挥作用还不突出。目前,信息化在海港边检信息分析研判中的应用还存在基础类软件应用层次浅,作用发挥小;综合查询类应用因信息分属不同部门,共享难度大,应用受限多;决策指挥、挖掘分析等高端类应用缺乏等问题,导致信息分析研判工作无法很好满足海港边检一线实战需要。
因此,从海港边检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现有梅沙、网上报检、行政执法办案、BFAIS等系统,对接公安数据平台,引进先进数据信息分析研判工具和方法,建设一个功能全、应用广、通用性好、设计规范的海港边检勤务综合指挥系统,对进一步规范边检勤务流程、优化边检勤务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服务管控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系统架构和组成
系统整体架构:海港边检勤务综合指挥系统遵循一体化标准规范和运维保障体系,基础架构提供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数据平台为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服务平台为业务系统的构建提供服务支撑,从而达到以一体化平台为依托的数据和服务共享。系统采用SOA的成熟主流集成框架,选用轻量级、易管理的支撑软件及开发工具,对接边检现有各类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最终实现了全方位口岸动态信息的实时展示,边检勤务的全过程流转和公安平台数据的无缝对接。
系统功能组成及模块设置:海港边检勤务综合指挥系统由“系统平台”、“电子证件发放系统”及前端硬件设备三部分组成。系统平台由“口岸动态”、“勤务管理”、“人员管理”、“警情研判”、“绩效考核”、“法律法规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及“设备管理”等模块组成。电子证件发放系统由“登轮许可证管理”、“限定区域通行证管理”、“搭靠外轮许可证管理”及“执勤人员卡管理”等模块组成。前端设备包括“边检通”(移动警务通)和智能验放设备等。其中“边检通”具有“执勤哨兵版”、“巡查巡视版”及“自管版”(码头协管及船方自管)3个版本。
(一)研发单警便携查验设备(边检通)
根据海港边检业务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一线执勤人员研发配备了与系统配套的单警移动便携查验设备(以下简称边检通)及智能验放设备。一线执勤人员在执勤监管、巡查巡检过程中运用这些设备可实时掌握口岸船舶和登轮登陆动态、接收上级指令、查验各类证件、查询公安平台数据、采集通行记录、记录异常信息。
(二)口岸动态实时掌控
系统中将船舶状态、位置,登轮登陆人员动态,出勤人员动态,口岸单位、边检单位地理信息,视频监控图像,电子围栏等需要关注的数据信息以GIS地图作为承载基础,进行综合直观展现,使各级领导和使用人员可方便、实时的全面掌握辖区口岸动态情况。
(三)勤务组织指挥网络化
1、勤务指令的下达和反馈。指挥中心依据系统显示的在港船舶、预到港船舶、预离港船舶等实时信息,通过系统进行各类勤务指令的流转和下达(自动提醒签收),受令单位通过系统签收、组织勤务,并向指挥中心反馈勤务执行结果。
2、警务指令的下达和反馈。指挥中心接警后,通过系统向处警单位和个人下达处警指令(自动提醒签收);处警单位和个人处警完毕后可通过系统将处置情况反馈指挥中心。
3、异常信息处理。各级值班、执勤人员及系统前端智能验放设备发现的异常信息均实时回传系统,并自动提示相应岗位人员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留档备查。
4、执勤人员动态掌握。系统通过边检通实时采集各类执勤人员的位置、状态等信息,从而实现对一线执勤人员动态的实时掌握,方便警力组织调度、快速反应。
(四)登轮登陆动态化管理
1、边检证件的数字化。采用非触式射频卡作为边检证件的电子载体,取代传统的纸质证件,提升证件的识别效率和防伪效果,缩短现场查验时间,方便办理、使用和留存。
2、登轮登陆动态信息的实时掌控。系统通过一线执勤人员或边检协管理员使用的边检通和智能验放设备,实时采集登轮登陆和限定区域通行记录,识别、比对人员证件信息,分析登轮登陆人数是否平衡,实现口岸登轮登陆动态的实时掌控。
(五)警情信息的智能研判分析
1、管控对象的快速综合查询。系统依托自有的各类证件信息、重点对象关注信息及对接的梅沙违法违规信息,公安相关信息,向有权限的使用人员提供了一个标准统一的快速查询入口,被查对象在所有信息库中的查询结果会自动汇总形成一个统一的电子文档,方便使用人员调阅和比对。各类信息库也支持单独查询。
2、人员、船舶信息自动比对碰撞报警。系统通过专门的比对引擎,对采集的人员、船舶信息同本地信息库及公安数据平台进行实时和定时自动比对碰撞,如有碰撞命中,系统会向相应处理人员自动报警提示,有效拓展了查控范围,提高了查控密度。
3、出入境(港)船舶风险等级自动评估。系统中通过设立不同等级的风险评估项,对出入境(港)船舶从预申报到离境(港)进行全程风险评估,评估等级结果自动生成,实时更新,为边检勤务开展提供依据。
4、重点关注对象管理。系统建立重点关注库,对各类对象进行重点嫌疑管控和诚信管理,实时收录和管理重点嫌疑和不诚信对象信息,各单位间信息实时共享互通,使得口岸服务管控更具针对性。
5、研判分析工具的综合运用。系统依托积累的信息数据,通过运用先进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根据边检业务需求,进行数据挖掘和信息钻取,从而发现这些信息数据中深层次的价值和线索。分析结果中既有针对一线的工作型情报,也有针对管理和决策的战略型情报,从而为执法执勤工作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为优化边检勤务指挥提供参考。
(六)人员绩效的科学评估
系统中引进国际通用的KPI(关键指标)考核方法,对所有执法执勤人员按岗位分类进行层级式(由直接上级考核)绩效考核评估,考核指标中既有系统采集的各种客观执勤数据,平时业务考试成绩,各级实时督查记录,也有主观考核评估项(由直接上级考核评分)和外部评价加减分项。通过主客观综合考核评估,可对不同岗位的执法执勤人员进行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和考核。
(七)系统数据接口的多样化
系统与“梅沙系统”、“公安边防部队船舶监控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及公安数据平台等进行了对接,通过请求服务、数据库接口、文件传递等多种形式实现数据的传递和共享。通过多样化的标准数据接口极大的扩充了系统数据信息来源。同时,通过将系统内的数据信息共享出去,也能将系统的价值最大化。
四、系统应用成效
海港边检勤务综合指挥系统投入试运行以来,相关技术人员不断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努力使系统应用更贴近实战需求、功能设置更趋于合理、信息技术运用尽可能前沿。系统在边检服务管理工作中不断得到检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是全面规范了勤务流程。所有出入境(港)船舶,从网上预报检受理,到入境(港)检查、勤务派遣、在港期间各项监管、出境(港)检查,均在系统内进行流转、运行和显示。各级勤务单位根据船舶动态,下达和签收各类指令,组织执行勤务,查看辖区实时船舶动态情况,处理异常信息,查看各级现场巡查及视频巡查记录,保证了各类勤务流程的有序、规范运转。
二是提高了用警效能。通过系统实时掌握船舶、执勤人员动态,实现了警力组织调度的动态化。同时,依托新型边检勤务模式,利用自管版边检通及智能验放设备,可大力推行码头协管和船方自管,边检执勤人员后撤巡查,实现了边检执勤成本和用警数量的“双下降”、通关效率和用警效能的“双提升”。
三是提升了服务管控效果。利用系统定位功能可实时查看执勤车辆、智能验放设备和使用边检通执勤人员的具体位置,并可对持用边检通的执勤人员直接下达指令。执勤人员对在执勤一线发现的问题通过边检通可自动反馈至指挥中心,确保指挥中心在第一时间作出决策部署和警力调度,提高了反应速度。系统中还建立了口岸基础数据库,预置了反劫船、反闯关、反偷渡、反走私、处置群体性事件、急难救助等20多套应急处突预案,遇有突发情况,可以随即调取事发现场周边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及时联系协调其他口岸管理部门,并且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迅速调集事发地点附近执勤人员赶赴现场处置,保证了口岸管控各环节衔接的快速、有序、高效。
四是强化了信息分析研判的信息化应用。通过系统内嵌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可加强对各类研判对象活动轨迹的自动拓扑分析,使得研判对象之间的各种关系能够一目了然。通过与公安多个信息库的对接,实现了将重要敏感信息汇集到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整合分析研判和筛选,极大提升了信息分析研判的效能,拓展了查控范围,提高了查控密度。
五是促进了口岸边检管理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规则),通过要求码头和船方在船舶在港期间部署应用自管版边检通和智能验放设备,可在不降低服务管控密度的前提下,大幅减少边检警力投入。采用“巡查+船体检查”方式督促码头和船方落实自管责任,形成内紧外松的口岸管控格局,变被动机械的管理为主动灵活的防范,节约警力资源的同时,更有利于维护口岸安全稳定和宽松和谐,使边检口岸管理工作更符合国际贯例和潮流。
六是为全面实现“大边检、大平台“模式奠定了基础。系统在设计之初就以数据共享互通为目标,制定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模式,实现了与公安平台数据的共享互通。系统全面推广应用后可实现部局、各总队和各边检站之间数据在统一平台上的共享和互通,形成信息数据的一处采集多地应用的模式,彻底打破信息壁垒。
七是为海港边检实战型指挥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工具。海港边检勤务综合指挥系统的应用,使海港边检站指挥中心真正成为指挥调度的枢纽、勤务质量管控的中心、情报研判的核心和快速反应的中枢,突出了指挥中心的龙头作用,为海港边检建设扁平化、实战化指挥体系提供了有力抓手和应用工具。
五、下一步研究方向
海港边检站勤务运行向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是深化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引领边检勤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更是一项推动海港边检站全面建设的战略性举措。下一步,要坚持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在总结、固化和提高上狠下功夫,不断提升海港边检勤务效能和信息化水平。
一是进一步优化边检勤务模式。通过引入ISPS规则,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船方和港口经营单位的自管作用,在不降低口岸服务管控密度的前提下,提高用警效能,提升服务管控效果。
二是深度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在充分掌握口岸服务管控对象特征和活动规律的前提下,依托系统采集的海量数据信息,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为各类对象和活动事件建立分析模型,深入钻取数据价值,生成更多实用的情报研判产品,为海港口岸执法执勤工作更好服务。
三是强化先进信息技术在执法执勤工作中的深度应用。按照“科学规划、规模建设、规范管理、集成应用”的思路,不断强化先进信息科技在边检执法执勤中的应用研究。以业务需求为主导,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科技优势,助推边检执法执勤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四是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工作。将海港边检已有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梳理,利用新的云技术进行硬件虚拟化、数据标准化和数据服务化。同时,深入加强与公安相关警种的数据共享工作,充分利用其海量数据,更好的为边防检查工作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