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南京文化遗产地图,绘出了南京城里灿若星辰的文化宝贝。守着这么多的遗产,谁能否认南京是个“很有文化”的城市?不过,在昨天的南京文化遗产大会上,市领导却要求每个人都要有文化“零资源”的意识。
“零”,代表着没有。想象一下,如果中山陵、雨花石、夫子庙、长江不属于南京,我们是否会羡慕拥有她们的城市?面对外地人年年来看夫子庙、总统府而乐此不疲,一些南京人总会觉得没什么好看的;面对文化资源先天不足城市的超越,南京的一些管理者仍然放任文化睡大觉而感觉不到危机。身在庐山而不识其真面目,拥有而不懂珍惜,那么用“零”资源的警钟或许可以唤起每个人的紧迫感,激起保护和创造文化的兴奋感。
南京六朝古都的底蕴是毋庸置疑的,但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发掘和展示,与其应有的地位却是不对称的。夫子庙虽热闹,文气还不够;城墙虽闻名,魅力还不够。更有许多优秀的资源,还不为人知,躺在僻静之处睡大觉。这是城市的缺憾,也是人的遗憾。
我们知道,书读多的人,未必就显得有文化,也可能是书呆子。有没有文化,不在于占有多少,而在于能够展示多少,以及如何展示。深圳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几乎是“零”,靠着后天的创造,城市文化大放光彩。后起之秀,映衬着一些自恃文化资源丰厚的城市活力不足,反而像背着包袱步履沉重。正是:“死”的文化,再多也等于零;零资源,也能逆袭变“土豪”。
文化“零资源”意识不是南京的自贬,而是自省,敢于从“零”开始是一种勇气。看着那张足以羡煞其他城市的文化遗产地图,少一些自豪,多一些危机。珍惜每个独有的古迹、民俗和技艺,把沉睡的唤醒,把散落的串起,把现有的做活。我们不需要证明文化,只要把遗产从地图上请进生活,把包袱里的内容抖成一个个精彩故事。这才是南京文化的未来、自信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