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城市文化的竞争。而一座城市的文化,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历史的沉淀,二是向未来的延伸。
攀枝花,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历经近50年的开发建设,已在古老的金沙江畔拔地而起。攀枝花的城市文化,虽然缺乏岁月的沉淀,却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相比一些老城市更具有城市文化的发展性。
2009年,一个“童话”在这座阳光花城上演。大型少儿综合性文艺演出《金沙童话》首演圆满成功,强烈的艺术震撼和视听冲击,让业内人士好评如潮。《金沙童话》,成为攀枝花少年儿童对外进行交流和展示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4年8月末,又一个“童话”在酝酿,《金沙童话》第二季——一部儿童音乐剧在市少年宫悄悄进行了第一次录排。马上就要开学了,必须赶在孩子们上学前完整地排练一遍,并录制下来,主创们据此“找茬”。
花城的第一个“童话”
2008年,市少年宫主任、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马文东给自己“找罪受”。
平时的工作就很忙了,忙得自己搞音乐创作的机会都很少。可这个中年文化人,对攀枝花这座阳光花城有着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那时的攀枝花,文化底蕴逐渐丰厚,文化氛围逐渐浓郁,市少年宫下属的市少儿艺术团具备了相当实力。于是,一个念头在他的头脑中形成:那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在那个“童话”里,有山,有水,有灿烂的阳光,有美丽的鲜花,有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在辛勤劳作、繁衍生息。马文东迅速组织了创作团队,开始酝酿把这个“童话”搬上舞台。
2009年4月,经过近4个月的打磨,《金沙童话》文字脚本制作完毕。7月底完成音乐创作后,随即开始舞蹈排练。当年10月17日在攀枝花会展中心大会堂进行预演,并于当年10月24日,在攀枝花会展中心大会堂进行了首场正式演出。
第一季的《金沙童话》演出作品为一部儿童剧。全剧以少年儿童和攀枝花这个年轻移民城的共同成长历程为线索,以音乐、歌舞、说唱等艺术手段为表现形式,展现了金沙江流域的文化特色和天真烂漫的童趣。第一季《金沙童话》由三个关键词“水、花、太阳”构成,第一篇章“流淌的故事”,通过对生命的孕育、民族的繁衍以及创业艰辛的回忆和再现,引起人们对激情岁月的共鸣;第二篇章“花样的年华”,通过少年儿童的视野,展现美好生活,讴歌攀枝花的繁荣和祖国的富强;第三篇章“太阳的梦想”展望美好未来,期待明天更美好。全剧突出了本土性和成长性两个主题,并对金沙江流域的民族文化和攀枝花的移民文化进行了挖掘、提炼和展示。
“整部节目的音乐都是原创,地域性突出,这是演出的最大特点。《金沙童话》就是为了提升我市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而做的。”马文东说。
市委市政府对第一季《金沙童话》的圆满成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将《金沙童话》进一步打磨加工,打造成攀枝花少年儿童自己的文化名片,让攀枝花少年儿童真正成为对外交流的文化小使者。
将“童话”讲下去
人们之所以喜欢童话,不仅是因为童话中有着众多的奇思妙想、人生哲理、完美结局,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童话可以一直讲下去。
让大型少儿综合性文艺演出《金沙童话》这个主题品牌演出更好地发展并延续下去,需要不断有新节目诞生,同时在不断诞生的新节目中升华品牌。所以,《金沙童话》总导演马文东决定停止第一部儿童剧的演出,创作第二部演出作品。
2013年上半年,创作团队召开了《金沙童话》第二部演出作品的第一次研讨会,经过我市剧本创作作家、音乐创作家等的激烈讨论和反复磋商,最终达成共识,确定《金沙童话》第二部演出作品为儿童音乐剧,并且要有符合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童话故事,同时具备浓郁的艺术性。
最初的构思,音乐,编排,都是原创。这也是对攀枝花文化人的一次考验。过程中的痛苦,也使参与创作的攀枝花文化工作者感觉自身素质提升很快。
“第一次创作儿童音乐剧,由于缺乏经验,前期创作格外艰难。写了几个剧本,经研讨最后定用了第四个。剧本写好以后,音乐歌词歌曲集中了五六个人的意见,根据剧本写歌词。创作团队不断地商讨研究修改,直到今年三月才完成剧本的定稿,六月完成音乐剧的音乐部分,八月开始演出的编排。第一次编排的过程全程录下来,创作团队和各位专家反复研究,提出改动要求。预计9月底至10月底利用周末和晚上进行排练,11月带妆表演,12月底到明年1月正式演出。”马文东告诉记者。
这部儿童音乐剧是以音乐舞蹈的形式来完成一个故事的述说。马文东说,这部剧还承载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向明年的建市五十周年献礼。
旧的“童话”翻篇了,新的“童话”正在慢慢铺开。5年时间,两个“故事”,人们或许觉得这样的速度慢了一些。但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来说,这样的速度已经很惊人了。因为,这个“童话”会一直讲下去,总有一天,她会成为“花城的一千零一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