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把握人民需求”……在讨论与思考中,民本情怀与民生追求,成为文化发展最为醒目的坐标系。
以这样的视野来观察,日前从文化部传来的关于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将公布的消息,显得意味深长。
对广大群众来说,这个保障标准意味着文化权利的“底线标准”。从读书看报到电影电视再到公共文化鉴赏,从文化活动的频次到文化设施的设置,都会有明确规定和量化标准,确保人们享受“保基本、兜底线”的文化生活。而对各级政府和干部来说,这个标准呼唤着文化发展的政治责任。就像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那样,使区域内大致按统一标准提供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和保障,列出了一张文化民生的“责任清单”,也为政绩考核中加大“文化比重”提供依据。这既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文化承诺,也考验着文化治理的智慧与能力。
近年来,从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到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国人享受的文化服务在提升。但也需正视,与人们迅猛增长的文化需求、多元多样的文化选择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还比较突出,公共文化领域还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文化如同阳光与清风,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能够激发团结奋进之志。古代政治家常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抱负,共产党的干部要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改善“文化民生”应是必修课。这是一种不可懈怠的发展追求,更是我们赢得未来的重要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