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观潮:前沿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化漫谈

新文化服务提升城市竞争力(图文)

时间:2015-06-05 09:23:21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

广东人素来有谦虚、朴实、稳健之风,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也是“多干少说、只干不说、先干后说”,缺乏理论总结和提升。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到新阶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讨平台,在公共文化领域发出广东声音、讲好广东故事,已成为广东文化人的共识。因此,从今年起,广东省文化厅重点打造以“公共文化建设现场”为题的年度公共文化研讨会。而本届研讨会上,各界专家们也纷纷建言献策。

辩题1: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场所会消失吗?

罗云川(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助理)

数字文化馆是必然趋势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知识大爆炸式的增长,持续教育和终生学习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需要;电脑、手机等已经变成主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实体、固定的文化服务点已经不足以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形式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是文化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建设,将以其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开放性、便利性和高效性,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中产生重大突破。

毛少莹(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

传统文化设施遭遇挑战

互联网对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会带来方方面面的革命性挑战,深圳的很多老牌百货公司都已经关掉了。现在电子商务发展太快,已经冲击了城市核心区的大型物业,公共文化设施也是这样。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生产消费、互动、资讯传播的改变,一定也会改变传统公共文化建设格局,包括基础设施、传统生产和服务,甚至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像现在很多文化内容是由消费者提供的,他们更乐于一种互动的参与方式。

辩题2:谁为城市提供公共文化?

吴予敏(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公共文化供应不能政府“包办”

如今,珠三角公共文化水平较高,均等化建设也实施得较好,但是粤东西北公共文化水平较低,均等化程度也较低。公共文化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政策制定也需注重社会生长需求。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公共性”需要重新界定,我们不应以人群的规模、量化作为衡量公共价值的尺度,而是首先必须承认公众文化需求是多样性的。比如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大量外来工人口,他们最重要的文化需求是文化教育和培训,这跟原本提供“公平对待”的公共文化服务有些出入。这样来看,政府“包办”是做不到的,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模式要从政府包办转为政府引导和调控,逐渐转为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激励型的,文化消费作为文化成长的动力,要以低端需求的满足刺激推动高端需求的满足,以此推动城市人口素质的转型,形成城市创新的竞争力。

徐剑(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标准研究中心主任)

追求标准化与多样化统一

原来城镇化建设追求“大而全”,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小而精”。未来的公共文化应追求标准化与多样化个性之间的统一。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公共文化服务的配置总量是否与当地公共文化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同时,配置的增量是否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变化所带来的红利。具体来讲,就是落实到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改进上,我们应该更重视给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新方法留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关注结果。

最新信息

  创意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详细]

推荐信息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