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工场”里的工人在工作
佐热古丽展示她设计的服装
霍尔果斯霍城县地处伊犁河谷西北部的开阔地带,北依天山,西以霍尔果斯与哈萨克斯坦为界,是中国的西大门,伊犁的门户,也是通往中西亚等国的“咽喉”。在这一以农业为主的边境县里,有一个安居乐业、活力四射的村子,它就是文化村。说起村子活力的源泉,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就业工场啊”,记者来到这里时,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村干部介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妇女不愿走出家门到远处务工,致使富余劳动力闲散在家,鉴于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深入调研,在各乡镇人员密集村队建设“就业工场”。主要利用村、社区闲散土地或空置办公场所,吸收和培育有订单的民族刺绣、民族手工艺品,针织衣帽、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类投资少、见效快、用工多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产业项目,重点解决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初高中毕业生、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困难的青年群体的就近就地就业问题。
已从事服饰纺织工作20多年的佐热古丽是文化乡一名普通村民,也是少数民族妇女积极创业的代表。佐热古丽初做裁缝时孤身一人,只有一台旧式脚踏缝纫机,店面虽小,凭借着自己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客户络绎不绝,订单逐渐增多,一己之力竟渐渐供不应求。2009年,佐热古丽开始扩大规模,招收了5名学徒,和她一起做衣服。2013年,她又雇佣15名裁缝师傅,购买了电动缝纫机,规模再一次扩大。这期间,佐热古丽一边教徒弟一边工作,还抽空学习服装设计,现在,服装厂已经可以制作她自己设计的衣服了。
在村委会和工作组的帮助下,佐热古丽去年搬进了就业工场,现在有50余名妇女在厂里工作,都是村子里的居民,机器也从起初的十几台增加到了50多台。佐热古丽从事裁缝工作以来收入不断增长,从前几年的每年3万元增长到每年5万元,去年的年收入有10多万元,在她家打工的熟练工人年收入也有1到3万元不等。
谈到这些姐妹来到就业工场的变化,佐热古丽高兴地说:“原来村子里的妇女不愿出门务工,现在都走进了就业工场,上下班就在家门口,她们很愿意来,家里人也非常支持。有了收入以后,姐妹们的生活水平更高了,家庭也更和睦幸福。”佐热古丽的经历带动了更多女同志,通过自身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和开明思想,有效的促进了部分重点人员及其家属的转变,不再受过去传统思想的束缚,消除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做到了致富和稳定一举两得。
佐热古丽说,近年来国家对新疆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到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爱,能深切的感受到援疆兄弟省份对我们的照顾和帮助,自己能成为创业就业的先进分子,离不开各族群众亲人般的热情支持,“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最想说的就是感恩”。
据了解,2014年霍城县投入援疆资金1000万元,在全县11个乡镇新(改)建36个,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的“就业工场”。解决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城乡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1000人,带动就业达1200人。未来,霍城县将继续打造“就业工场”,着力培育服装纺织、民族刺绣、薰衣草加工等小微产业项目,使就业工场成为集技能培训、就业带动、企业孵化为一体的新型就业实习培训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