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有幸参加“上海未来城市发展战略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专家咨询会”,系统梳理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几轮战略思考的智慧,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进行了“在城市发展中提升文化能力”的思考。
一、让城市发展规划具有“文化思考能力”
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需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睿智增展、科学发展、开放包容和注重品质,需要以文化的名义和引领,在发展模式上由一般发展增量型规划提升为内生增长型规划,在价值取向上由经济导向的传统发展观提升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本质属性上由规定性技术文件提升为战略性的综合规划,在思维方式上由愿景式终极目标思维加上动态性过程控制思维……要以文化自觉和自信,立足战略导向、趋势导向和问题导向,体现全球视野、国家要求和上海特点,统筹规划编制、实施机制和动态评估,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新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连接城市发展的过去和未来。
增强城市发展规划的文化思考能力,要落实到在未来城市发展中使文化体制改革处于良好态势,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活跃繁荣,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逐步健全,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明显加强,文化建设迈向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文化空间的发展布局和文化资源的配置整合要进一步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关注文化民生,维护市民的文化权益,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要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
二、让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上海城市个性”
城市文化发展应维系“上海城市个性”。上海城市发展的未来要重视“水系城市”的凸显,充分利用上海涵盖“洋、海、江、河、湖、泊、港”的“水系城市”的地理、文化、历史等综合优势;要关注“历史文化名城”的延续,用好城市发展中已经形成的睿智的“文化支点”;要聚焦“平安城市”的建设,把“平安城市”的系统思考融入城市未来的春秋。
城市文化的发展还要紧跟城市发展的实际。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平台和机遇。上海虹桥商务区、世博园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前滩地区、黄浦江两岸等重点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新城建设加速,城乡统筹的市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市文化布局、文化能级、文化节奏、文化方式要适应城市的发展变化。要从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上整体思考文化能力的追求和践行,要从文化发展瓶颈的突破上寻找思路与对策,要从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上力戒“碎片化的接受与表达”,要从文化创新规律的从容把握上排除“图像时代”的各种干扰。要立足上海城市的发展,应对城市人的新的文化诉求,解读新的文化时空,凝聚新的文化经典,敬畏城市文化之魂。
三、让城市未来连接“城市历史文脉”
城市发展规划当然指向未来,然而“不注重文化历史的城市是走不远的城市”。上海有五六千年文明史,上海的未来发展一定连接“城市历史文脉”。上海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近年来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落成和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的建设与随后落成,都将增添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更好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开放的城市文化滋养人们的心灵、陶冶道德情操。城市的发展需要历史文脉的文化定格,城市的未来需要“历史的回声”。(作者陈燮君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