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离开了阅读,心灵就会枯萎;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书香,气质就会逊色。
济源,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书店,读者如饥似渴吸取知识;在校园,学子们捧书细品;在家庭,一家人畅谈读书心得……愚公故里,因书本馥郁飘香而内秀。
近年来,济源市把倡导“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举措,作为提升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来抓,进一步营造全民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书香氛围,不断激发深层的文明力量,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塑造城市文化气质。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春光美如斯,正是读书时。
4月16日,在位于济渎大街北侧、亚交所西侧的60余平方米的济渎路书房内,摆着书架、桌子、椅子和沙发,并佐以几株亮眼的绿植。一缕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读书人的身上,有一种时光静好的惬意。
济渎路书房是城市书房,无人值守,市民刷身份证或市图书馆的借阅证就可以进去挑书阅读,还可以通过自助借还书机将喜欢的书借回家阅读。它的图书借阅服务已基本实现与市图书馆的对接和共享,为周围的市民提供了远离闹市的清静阅读之所。在这里,市民可以尽情享受“慢阅读”。
阅读下沉,走进美丽乡村。在轵城镇王礼庄村的农家书屋,每个书柜上都贴有标签,分为时事政治、农业科技、卫生保健、文学艺术、养殖种植等类别。前来看书的人络绎不绝,或翻阅报刊,或静默读书,或认真记录。
这只是济源市全民阅读的几处缩影。如今,在济源,处处都能看到人们怡然读书的身影,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实践中的精彩演绎如何成为书香济源的最佳注脚?近年来,济源市着力推动图书馆、农家书屋、城市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阅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加为全民阅读服务的资源总量。目前,济源市建成6座图书馆分馆和5座城市书房,16个镇(街道)均设置有综合文化站,编织了一个实实在在无缝对接的公共文化空间网络,给济源市读者送去沁人心脾的“文化之香”。
移动和社交阅读成新宠
4月16日晚上10点,夜深了,月亮吐洒着清辉,喧嚣的城市归于静谧。29岁的张恬恬轻触手机屏幕,温和的声音在悠扬的乐声中缓缓响起。
“疾风吹着肥大的叶片,形体在摇摆,间距在变幻,星星点点的土地,星星点点的蓝空,红褐色交叠的虫翅上,星星点点……”顾城的这首《瞬间》有了音乐相伴,显得格外动人心弦。读书的人娓娓道来,听书者沉醉其间。
“听一段书再睡觉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张恬恬说,听书为现代社会中奔忙的人们,探寻一片可以让灵魂栖息的诗意。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为你读诗”“诗歌是一束光”等微信公众号和喜马拉雅听书、得到等电子阅读APP的大量涌现,使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今,像张恬恬一样爱听书的大有人在。
儿童已逐渐成为听书的主要群体之一。“与传统的亲子阅读相比,听书更适合作为补充,而非替代。”家长翟东升说,听书很方便,吃饭、刷牙洗漱时都能听,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既解放了孩子双眼又解放了家长,还能促使孩子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培养孩子的听读能力。
除了移动阅读,社交阅读也成了新的阅读趋势。位于篮球城的愉阅时光沁园书屋定期举办读书沙龙,通过阅读朗诵、插花茶艺、名家讲座等线上和线下形式,组织大家加强交流学习,点燃大家读书的热情。
纸质与移动阅读深度融合
有人喜欢移动阅读,有人偏爱纸质阅读。那么,到底哪种阅读更好?
“近来,阅读受到重视。尤其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正在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市新华书店总经理牛思东介绍,移动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呈现形式也多元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魅力在于方便快捷,属于“浅”阅读。纸质阅读可以多次回味、反复琢磨,能辅助人思考,属于“深”阅读。
“在接触时长上,移动阅读远远超出纸质阅读。中青年人群是移动阅读主力军,但仍有很多人喜欢纸质阅读。”牛思东列出一串数字:2017年,市新华书店销售额达987万元,增幅达17.84%;其中文学艺术类图书销售额达283万元,占比第一,增幅达69.6%。
“移动阅读作为一种阅读形式并无过错,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调和它。”牛思东对移动阅读和传统阅读有深入的思考,“倡导全民阅读,既要读得多,又要读得好。因此,既要领衔推进深层次的纸质阅读和传统阅读,又要合理引导手机阅读和移动阅读,营造一个纸质阅读与移动阅读互为补充、各有所长的全民阅读良性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纸质阅读与移动阅读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