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足而知礼仪。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这片飞速发展的“创新高地”上拔节生长。
文化产品和服务光有数量,已无法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
合肥市通过加快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与服务滋润着市民的心田、滋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沉浸其中的合肥人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找回有趣又轻盈的灵魂,也让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合肥有了日益卓然的气质。
小空间,撑起城市文化大未来
屋外寒风瑟瑟,而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莲花社区“默墨书房”内却温暖如春。胡婷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读着《未来已来》,在家门口的城市阅读空间坐享书香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之一。
“以前合肥城区适合成年人借阅书籍的公共图书馆只有安徽省图书馆和合肥市图书馆,离我家太远,想借书、看书都好不方便,现在好了,从我家到这个书房走路五分钟就到了。”
想看书、借书但距离公共图书馆太远曾是让许多市民望“书”兴叹的困扰。如何解决市民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和公共图书馆数量少、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合肥市从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开始布局建设一批城市阅读空间。
2017年,合肥市向市民承诺建设23个城市阅读空间。到了年底,合肥不仅超额完成,还让市民惊喜连连:城市阅读空间践行着人文、艺术、创新、生活的理念,充满文艺范儿、时尚感。它们既融阅读、活动、休闲、双创空间、四点半学校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又采用“图书馆+书店”模式,让市民能购能借,能持联盟卡通借通还。
令更多市民欣喜地是,2018年,合肥城市阅读空间建设范围扩大到了五县(市)和安巢经开区。而根据《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实施方案》,到2020年将建成100个左右的城市阅读空间。
截至今年10月31日,已建成的城市阅读空间已为市民举办了1819场次的阅读活动。“与时代脉动紧密结合的城市阅读空间,为我们带来了更为精致、多元、视野更开阔的阅读形式。”胡婷微笑着告诉记者。
如果说阅读能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一个个城市阅读空间所散发的书香终将如溪流汇聚成河,在“河水”的浸润下,这座城市的气质也必将随之朗润起来。
“合肥市正积极谋划和推进‘细胞工程’,即以建成的城市阅读空间为旗舰,把读物和阅读活动向楼宇、商场、影院、餐厅等场所全面铺开,形成立体化、全覆盖的阅读服务体系。”市文广新局社文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要以铺天盖地的阅读点,为打造‘书香合肥’夯实基础,提供支撑。”
更专业,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2019年即将来临,为了犒劳辛苦了一年的自己,胥倩倩通过合肥大剧院的微信公众号为自己定了一张2019年1月4日晚的《马其顿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门票。“这是一个成立快100年的老牌乐团,里边的演奏者都是高手。”胥倩倩说。
如今,市民走进高雅剧院看戏、听音乐会在合肥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每年,在合肥大剧院,殿堂级的国际交响乐团为市民演奏;国宝级的国际芭蕾舞团为市民舞蹈;最出色的国家话剧演员为市民表演;最顶尖的世界魔术大师为市民献艺……
而这一切得益于合肥市以第二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国有剧院运营体制改革,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方式。
2009年10月,合肥大剧院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当时我市面临着高雅艺术演出市场尚未成熟、市民文化消费习惯还未形成、剧院管理经验匮乏的困境,如何运营管理合肥大剧院成了一道难题。
集思广益、调研走访后,“委托经营、市场运作、业主监管”的运营管理思路逐渐形成。全国招标、好中选优后,保利公司最终入选,开创了合肥乃至我省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委托经营管理的先河。
因为有了专业的“管家”,合肥大剧院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即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吸引广大市民走进剧院欣赏高雅艺术。
为培养市民文化消费习惯,又能让更多市民坐享高雅文化,市委宣传部推陈出新,主办了“文化有礼 全民畅享”高雅艺术文化惠民活动,精选一流剧目,通过财政补贴把几百元的票价降到几十元。活动举办至今已有四年之久。
“以前到大剧院看戏,喜欢托关系找人要不花钱的票。现在惠民票价这么便宜,完全没有必要了。即使有的剧目不参与惠民活动,我也愿意花钱买票,因为已经养成习惯,为精神享受花钱绝对值得。”胥倩倩对记者说。
数据显示,合肥大剧院的散票率从最初的18%提高至近40%,平均上座率年年过70%,票房收入从730万元跃至约1600万元。
不仅是合肥大剧院,合肥市坚持市场改革方向、突出社会效益优先,将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场馆变成一个个热源,把文化的温度辐射给市民。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走进其中,让文化帮助自己在现实中获得了挣脱地心引力的诗意力量。
巧引导,撬动文化消费大市场
到电影院、图书馆、剧院等文化场馆和企业签到就能积分兑换电影票、图书、演出票,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获得实实在在的优惠?
在合肥,就是有这样的“好事”!
2018年,我市在往年文化消费试点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了“文化惠”活动。具体说来,就是采取“总量控制、直补消费、立减抵扣、补完为止”的办法,鼓励消费者更多地参观公共文化场馆、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市民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GPS定位签到、评价、分享活动获得积分奖励,所获得的积分可兑换活动商户现金券,消费时按比例直接抵扣消费金额。
“文化惠”活动,利用一个简单的二维码就巧妙地打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边界,将公共文化服务增量转换成“文化消费券”发放到居民手中,借助于居民的自由选择,建立起文化消费市场上的“用脚投票机制”。我市利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产生的大数据,实现文化消费活动的精准推送,同时根据市民消费习惯微调政策,合理引导文化消费。
“这样做可以引导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提供者提升供给品质,不仅如此,获得积分需要市民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场馆的各项活动,如此一来又提升了公共文化场馆的使用率。”合肥市文化馆馆长杨晨告诉记者。
一年来,我市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的互促渠道被贯穿,居民文化消费需求被大大激活与释放。截至11月26日,1000万元财政资金全部补贴完毕,“文化惠”活动圆满结束,“文化惠”活动微信公众号关注总人数近19万人,城乡居民总参与人数达21万人次。而经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实际补贴金额990余万元,拉动城乡居民消费4663万元,拉动消费百分比471%。
“文化惠”活动是我市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一个缩影。从2015年至今,我市通过机制创新、技术驱动以及政策驱动,打造了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互联版、定制版、升级版,而由此积累的经验也在全国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