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建华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建议增进人与城市文化融合加速人的城镇化。
涂建华代表说,近期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到学界的热烈争论,再到民间的热切期盼,都指向新型城镇化这个焦点,而李克强总理更是多次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前,我国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但也暴露出城镇化重量不重质、城镇布局上存在盲目性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农民难以城镇化、市民化,真正实现文化上的融合,甚至被有些社会群体戏称“半城品”。
涂建华代表认为,城镇化的关键是人,人的城镇化绝不单单是户口本上“农民”与“非农”两个字的改变。城市吸引力除了在商品及服务丰富、生活便利等硬件建设上使农民落户得到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更应是人们心理层面对新身份、新环境的依托和归属,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增进人与城市之间的文化融合:一方面是城市的接纳包容程度,另一方面是农转非人员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适应程度。对此,建议从动力、平台、机制三个方面增进农民与城市的文化融合:
第一、塑建人与城市文化融合内生动力。大部分农村人进城后,其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与期望值相差甚远,又受到一些城市人对他们的文化歧视和身份歧视,加之缺乏制度政策的保障,从而对城市缺乏归属感,甚至对城市文化有排斥和仇视的心理。这反过来也加深了市民对农民工的心理排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念,要树立农村转移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思想。农民工不仅是城镇的建筑者,也是城镇的主人翁,他们拥有和本地居民同等的市民权和发展权,同样受人尊重,他们与城镇其他居民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地位差别。
第二、搭建人与城市文化融合平台。目前城镇化建设由城乡建设部门牵头开展,农民转市民的户籍、医疗、社保、教育等分别由各个政府部门按职责办理,而对农转非人员的文化引导和市民素质养成等方面的工作却跟不上城镇化的进程。许多农转非人员在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惯仍然存在浓厚的乡土气息,城市意识不强。因此我们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通过在户籍、住房、就业、教育等领域实行包容性改革,搭建人与城市文化融合平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消除原有阶层人口的对立和矛盾,使城镇人口关系由相互排斥转变为相互包容。文化融合是一个过程,需要教育引导,因此建议明确一个政府部门专门负责农民转户后的文化教育关怀和融入城市的工作,搭建一个开放的文化融合平台,多层次提高文明素质。
第三、构建人与城市文化融合机制。文化机制融合就是通过城乡二元制度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制度体系,为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享有同等的制度关照和权利待遇,彻底完成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整个过程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首先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转非人员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工作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文化行政部门为主体,各部门协同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支持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其次建立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机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建立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企业和农民工参与的资金投入分摊机制,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规范培训市场,优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工作效益;重视城乡义务教育,提升后备劳动力素质。
涂建华代表呼吁,城镇化过程是人与城市和谐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群体都有一个角色转换和身份变化问题,希望通过制度的完善升级和文化的宣传引导,努力让城市成为大家共同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