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精神命脉和坚实根基,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提到要重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9月底在纪念孔子诞辰大会上他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而最近在文艺座谈会上,他又谈及这个话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一直重视文化建设。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管是民间力量还是官方主导,杭州始终以领先的姿态和探索令国人瞩目。杭州拥有全国为数不多的古籍书店,拥有公益的国学讲座,杭州还有全民参与的学习节,杭州的非遗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
在杭州,经济和文化并重,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精神动力,让这座城市更深刻,更沉稳。而这座城市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也使它具有独特气质,吸引着全球精英。
古籍国学在杭州的特有温度 传统文化精髓已烙入城市灵魂
在这个风中的尘埃都能让我们分神的躁动时代,还有多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杭州的探索颇值得玩味。
先来看看民间样本。2013年年底,杭州城西开了一家“通雅轩国学馆”,300平方米。主人郭军是一名书痴,历经七年,把书店面积从60平方米一步步开到300平方米。
彼时,全国的古籍书店不过十家左右,除了北京和上海的两家国有古籍书店经营顺利,其他古籍书店都在勉力支撑。这也是20多年后古籍书店重现杭州。
有一批海内外的汉学爱好者给了郭军信心——他们是他的固定客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其中有华尔街工作的藏家,有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还有德国孔子学院、东南亚的汉学机构、收藏机构。郭军执拗地觉得,古籍国学不会是一个逐步萎缩的领域。事实上,他的书店开张以来,杭州的顾客并不少。
古籍书店的存在是个人在面对传统文化时的理想和坚守,政府在背后的支持力度,也十分重要。2012年2月,杭州在全国率先制定《关于扶持民营书店健康发展的暂行办法》,市里每年安排300万元扶持基本,重点扶持民营书店举办公益性文化讲座、文创培训等。这无疑缓解了书店的焦虑,有利于传统文化在城市的驻足。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杭州,官方主导的杭州学习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有力推动。从2011年开始,每年的金秋9月,杭州市政府都会推出一系列学习活动,其中就包括传统文化中的国学传统礼仪学习、民间国学讲堂等,让市民集中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类似的国学讲座杭州还有不少,今年4月份开始,杭州日报与浙江古籍出版社、通雅轩国学馆共同策划主办了“通雅讲堂”,由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主讲,期期人员爆满。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互联网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一个人如是,对一座城市亦如此。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让人们回复到谦逊与宁静中,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学会从容。让一座城市被书香浸润,城市因此更具有竞争力,也更有深度和气度。
杭州非遗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努力让传统文化瑰宝闪光发亮
刚刚过去的2014杭州文博会上,一个个非遗项目活色生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生命力。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曾经璀璨发亮的明珠。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过程中,它们中的一些依然能够发挥作用,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为今天服务。
杭州市非遗保护工作一直是全国同类城市的“领头羊”: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数,杭州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数,杭州居全省之首。不仅数量领先,杭州的非遗名录体系,还推进到了镇级,继续领跑全国同类城市。
在临安湍口镇,非遗名录试点工作的开展不仅保护了一批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舞狮、舞龙灯、唱传统戏这些项目让村民乐此不疲,镇里的旅游产业也因非遗而更有活力。
每年的“西湖之春”艺术节,都有杭州小热昏、杭州评话、武林调、独脚戏等杭州传统的戏剧曲艺巡演,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农村,走进校园,走进景区,让人们领略到非遗的魅力。每年的杭州学习节,都有非遗文化展示教学。通过各种非遗舞台的展示,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文化凝聚力。而富有杭州特色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丰富的是市民生活,延续的是城市的历史文脉。
非遗并不意味着古老。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这些文化瑰宝能在现代焕发生机,在未来继续闪光发亮。下城区土布织造技艺传承人郑芬兰,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用传统技艺做出青奥会开幕式上钢琴家的礼服,令世界为之眼前一亮。江干区的万事利集团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丝绸为根,通过传承与创新,要打造中国的爱马仕,打造百年企业。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断吸引、应用传统文化精华,以中华文化为精神,大步迈向民族复兴之路,才能继续盛开出更加灿烂的民族文明之花。(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