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有多少种打开方式?每种方式将带给人们怎样的惊喜和体验?未来城市将怎样生长?过去30年间,全国许多城市高速发展;但今天的人们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不应仅停留于更大,而应提升到更好。也就是说,城市应具有更高的可持续性、舒适性,及应对变化和改造的开放性,而城市面貌也应更美好。
12月4日开幕的第六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聚集世界各地鲜活的实例和研讨,探索了如何重新想象、重新使用、重新建构现有的城市空间及建筑,其中的3D 拼贴城市、社交城市、激进城市化及包括田园城市等另类城市的打开方式,以全球各地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的各种奇思妙想,为重回城市原点,实现人性化的城市规划寻找催化剂。
拼贴城市,超现实风貌
拼贴和集合作为艺术创作手段开始于20 世纪初,过去10年间,建筑师已欣然接受拼贴概念。在本届UABB的“3D 拼贴城市”板块,参展者力图展现他们多样化的建筑手法,从垃圾或旧材料的直接收集组合、到现状空间或建筑结构的占用、再到利用计算机和社会建模手段演示各种场景等。
“拼贴城市”在纽约和拉斯维加斯已有了非常著名的建筑范本,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于城市的多角度结构,亦已成为当今潮流。该板块参展者Jimenez Lai和Steve Martinez表示,在美国,拼贴城市建筑过去的20年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关系。
Jimenez Lai在论坛上表示,城市就像人的身体结构一样,对城市地标建筑的进一步构造和拼贴,能融入更多的景观来呈现更多的精神风貌。他将自己的理念,灌注于和Steve Martinez合作的作品《迷失与寻回》中。该装置作品的材料分别来自美国加州、中国的深圳,“我们把这些东西分散放在盒子中,只是我们买不起法国家具,所以我们用的是塑料的建筑家具,如果把这些物件分散开来,看它能否变成一个城市的室内空间。”
Jimenez Lai是一位卡通迷,他出版了卡通书籍,并将卡通运用于自己的建筑故事中。他做的第一个项目在洛杉矶,是一个旋转的屋子,分别按圆柱形和球形两种形状旋转,变成一个会打滚的房间。
Tyree Guton是一位艺术家,也是国际上备受赞誉的“海德堡项目”的创始人,他携手“海德堡项目”执行董事Jenenne Whitfieldde 创作的《授权于民》动态作品,是一个用于拓展创造性想象的装置。该作品利用回收木材建造了一个房屋框架,然后在框架上拼贴了色彩鲜艳的蝴蝶、运动鞋、滑板、泰迪熊等日常生活模板,意在通过艺术与创意的催化剂,探索一种将权力赋予居民的理念,使其能创造性地思考自身和周边环境的能动性。
另一位建筑师在谈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时,重点提到了废弃风车叶片的重新利用。“风车运行15-20年时,材料会腐化或生锈,每年有3万片叶片被拆解”。于是他们用这种被拆解的叶片,切成不同的形状,在鹿特丹制作游乐园设施。
“这些材料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就变得非常漂亮,一些汽车行业的废料非常便宜,每公斤只需25美分。我们也会和一些回收公司合作,让他们把废料卖给我们,进行楼宇的建筑。在博物馆、展览馆及单独画廊的设计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可回收的废料。”他认为,在中国,也有很多废弃材料可以重新利用。而参展的“变废为宝”试验室,就展示了将废物用于设计和建筑的潜力,材料包括在深圳地区常见的一堆堆可利用废料。
社交城市,收集市民欲望
数字技术和全球化已大幅改变了城市生活,21 世纪的城市催生出一种新的城市现状:互联互通、日趋碎片化和持续流动。这意味着城市规划需要不同的工具和手段。
“社交城市”项目,由荷兰知名设计品牌droog创始人Renny Ramakers策展,通过独特手段将数据映射、公民参与研究和设计方案结合,基于真实和虚拟的城市居民生活体验,为城市设计提供一种更加灵活的策略。
在展场,Jan Rothuizen用硕大的线描画展示了4位深圳人的家,他从Mark van der Net的数据出发,挑选了现实生活中的4位深圳人,他们分别是退休投资人余丹青、旅行社员工Vivien、的哥李朋和工厂工人Alan,并详细画出了他们的家居布置和生活诉求,包括各种物品的摆放位置,以期勾勒出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
而这是根据设在奥地利和荷兰的TD建筑工作室问卷中的问题:“在社交城市中,你的房子是什么类型的?”所进行的一次尝试。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选择住在树屋、积木型房子和分离式房子中,也有人表示要住在船屋或移动的房子中,还有人表示不想住在房子中。
Mark van der Net的身份是建筑师和程序员,他在演讲中详细地描绘了“社交城市”,“屏幕上有两个城市,一个是深圳,另一个是香港,有趣的是它不是由建筑师或城市规划师描述的,而是以数以百万计的数据信息描述的,比如微博、推特,我们从网络上找到这些数据,并把它们放在了程序中。我们通过社交手段和世界各地的人进行沟通,这改变了现状,激发出很多的机会”。
Mark van der Net认为,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如何使用这些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比如说LBMB,是住宅的分享平台,你把你的房子放在上面,别人就可以租你的房子,这是非常简单的共享经济,是一种城市推动的力量。”他为此制作了一艘船,并发现这艘船是居住选择的最好方案。“这个设计收集了市民的欲望,让他们来决定喜欢什么样的城市,并将答案传达给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他说,中国有很多城市在新建,但在荷兰已经不再建新城市了。
激进城市化,反思城市生活
目前,非常多的中国城市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对立点。一方面,城市的建筑已非常多,而另一方面,人们依然继续大兴土木,耗费着各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公共空间,却忽略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已有的一切。
出生于广州的策展人、建筑师刘珩,一直关注着珠三角的产业文化、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此次她将目光投注于珠三角的未来,由此开始了珠三角2.0的出发,来自全世界的19个参展人参与了该主题的创作。
“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建造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利用现有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要重新想象、重新生活,也许它不一定是城市原点,但我们要做的核心事情,就是利用现有结构和现有建筑,不是要创造更多的盒子,而是要打破原有的盒子。”来自荷兰的评论家、策展人Aaron Betsky如此阐述他的Re-living理念。
他还讲述了自己亲眼所见的“冲突点”:“过去几天,我住在蛇口一家很奢华的酒店,这个建筑大概有330个房间,但只有一个大走廊,浪费了很多的空间,所有的公共空间都是三层通高,两边都有很漂亮的大理石,说到自然资源的浪费,我觉得这是犯罪行为。当然它很舒服,但我住在那里我觉得很内疚。”
策展人Alfredo Brillembourg和Hubert Klumpner相识于纽约,他们于1998年在委内瑞拉创立了著名的“城市智库”,研发介入非正式城市环境发展的设计原型。“深圳已经高速建设了30多年,就像Aaron Betsky讲到的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了,这是不是我们真的想要的城市?美式的城市是不是未来城市的样子?”Alfredo Brillembourg认为,深圳30年来的爆炸式增长,缺乏一些层级,这些层级是让居民获得真实城市所必不可少的,比如模棱两可的层级、互联空间的层级,以及步行系统和城中村等。他们的作品“激进城市化”,就描述了世界不同类型的城市模型,它们不是摩天大楼的城市样貌,“而是巴勒斯坦的加沙,也可以是南非一些城市的样子,或者是西撒哈拉城市的样子,也可以是开罗的样子”。
珠江三角洲 2.0,想象未来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过去30多年快速城市化的典范,现在则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本届UABB列出珠三角面临10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涉及土地、空间、环境和人口爆炸等,以期引发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及设计师的共同思考。而《珠江三角洲 2.0》,则探讨了未来高密度环境中多元混杂的栖居方式、城市模型及超大都市生活模式。
刘易斯·芒福德说,“第一个乌托邦就是城市本身。”这句话印证了深圳前海的命运。前海连接着深圳、香港、广州,却是一块被遗忘的土地,并因此摆脱不了被粗放填海改造的尴尬。自上世纪90年代起,深圳湾由于填海造田,引发海湾潮量减少、海水动力减弱、污染和淤积等问题。马岩松的北京MAD建筑事务所的“未来海上森林岛”计划,便是对它的未来现实的反抗幻想。
在马岩松的设想中,该伫立海中的项目,犹如纽约市中心的中央公园,以极大的反差,与对岸的前海开发区赤裸裸地对视。为确保“未来海上森林岛”周遭不遭受水污染,MAD拟打通前海湾西边的填海区,来保证该地的水体循环,从而将该森林岛搭建成一个与对岸城市迥异的大地艺术作品。他表示,该森林岛是人类逃离自然的乐园,它以信息化处理风、雨、海、山等自然景观,是一种全新的虚拟奇境。
两大块浮在水面的筏子上种着碧绿的白菜,一大群白鸭、花鸭在水塘中嬉戏,这是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钟宏亮的作品《桑田浮城》和《鸭塘》。钟宏亮告诉本报记者,桑基鱼塘是在塘内养鱼,塘基种植桑树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也可改善无趣的城市居住环境。鸭塘则有3个功能:除草、防虫、提供有机肥料。作为植物共生体,在浮田周围的水面养鸭,水下养鱼,能达成植物与动物的互利共生及无公害生产。因为有着非常多的利好,目前该项目正在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