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上下联动:全国技术新昌用
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涨、粗放型生产方式制约产业提升等问题,一度压得新昌人直皱眉头。怎样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新昌,因创新而新,因改革而昌。”新昌街头这条标语恰切地诠释了新昌“转型”的缘由。当地这几年新盖的大楼最好的都是企业的研究院;收入最高的也是科技人员;每年新昌科技投入占到全县财政的10%,且比例年年提升。这一切,都以立法的形式写进了县政府的文件里。
新昌多年来有个传统:县委书记担任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这意味着坚持创新的思路不会因为主要领导换而换,而是一届接着一届干。
创新,首先要有人才。新昌这个小县城,连四线城市都谈不上,考出“农门”的人不少,愿来小城落户的人却不多。浙大的硕士,阿里巴巴开15万年薪,新昌企业开30万,学生最终还是选择了杭州。“我以前招过几个大学生,到了新昌客运中心下了车,他们到马路边一看,是这么个乡下地方,又跑回车站。”邵全卯说。
为了引进并留住人才,新昌想尽了办法。“天姥英才”计划便是其中一项:政府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凡企业建了院士工作站的,政府就支持50万元;博士后工作站的,支持30万元。编制、户口和房价上都给倾斜和优惠。小小一个山区县,有科技孵化器、科技大市场、技术转化交易的科技成果网,企业与1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
万丰奥特控股集团研究院院长李宇来自上海一家跨国车企,他来新昌看中的就是新昌的这种氛围:“外企有玻璃天花板限制;国企的领导考虑政绩和升迁,看事情的眼光可能最多10年。而新昌的许多民营企业会看到100年、甚至更远。我来万丰,老板开宗明义告诉我,咱要的是顶尖技术,10年不考虑赚钱。”
引得来,还得留得住。这就要让科技人员看到上升的空间。浙江医药去年推出了企业内部“青年科学家”和“院士制度”,公司的“院士”享受集团副总裁的待遇,“青年科学家”每个月加3000块钱,妻子可以带薪养孩子。万丰的技术级别细到有22级,让技术人员每年都能升职。“新和成”有股权激励,也有短期奖励,最高奖给科技人员500万元。
新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已经凝练成了特色的企业文化。“新和成”有“老师文化”:老员工会毫无保留教会新人,不会留一手。浙江医药有“研产转化”文化:企业研究院的课题组组长做完项目,自己去当车间主任,几年以后产品做出来后又可以回来搞研发……
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便把自己的根深深植进新昌这块“沃土”:全县43万人口,6万多是技术人才;一个山区小县,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省级44家。2009年,万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被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授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获这样殊荣的,浙江全省仅有2家。
人们这样评价新昌的用才之道:全国技术新昌用!
创新兴新昌:企业攀向产业链高端
正是由于不断创新,5年来,新昌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500多项,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5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组织申报专利23477件,其中发明专利8363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居浙江省各县(市)前列。
创新带来的,绝不只是这些纸上的数字。“产品是畅销还是滞销,关键在质量。技术同质化导致的产品同质化,以至于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要向中高端发展。一点一点研发,一点一点创新,累积起来高度会越来越高,竞争力会越来越强。”新昌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柏剡这样认为。
的确,创新,让新昌低附加值产品走进了“档案室”,高新产品占领了高端市场;创新,让新昌的“点状经济”变成了“块状经济”;创新,也让新昌的产品从“模仿制造”升级为“新昌创造”: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成为全世界汽车轮毂和摩托车轮毂的标准制定者,让国际高端OEM客户纷纷汇集到自己的麾下;浙江远信印染机械有限公司做中高档印染机器,自己研发的新型自动过滤网,全球首创,一张网就值30万;从新昌孵化器出来的捷昌驱动,把普通办公桌安上电子驱动系统,卖给美国谷歌公司的价格是两万元一台还供不应求……
伴随创新的,是一个个神话变成现实:1988年,“呱呱坠地”的“新和成”还只是一家只有7名员工的小作坊。正是依靠科技创新,“新和成”打通了维生素E、维生素A等从原料到制剂的产业链的全部环节,短短的10多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维生素生产企业。以四通换向阀为主导产品的三花集团,从成本领先走向技术领先,让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美国兰柯公司节节败退,上演了从10年前欲收购三花公司到10年后被三花公司收购的“戏剧性”逆袭的一幕……
目前,新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70%。有了这样的业绩,新昌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不过,新昌人并不满足,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争第一,首先要创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