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先生的同事女儿满月,去贺喜的路上,经长江西路往西,过香樟大道,右手边出现一个大大指示牌:太和路。而在同一个城市的北边,有一条和北二环平行但更北的路也叫“太和路”……(详见今日本报本土4版)
每一条城市道路,都是或即将是该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道路的“生命”通常比人生漫长。人这辈子一旦拥有名字,一不愿轻易更改,二不愿与附近人重复,道路也一样。重名造成不便是第一因素,而这份不便带来的影响更是多方面的。
本报记者分析了道路重名的原因,现在唯一值得期待的,是尽快修改,而且应该是“有思想”地修改。在此,最醒目的一种思想是:赋予道路新名字以历史人文感。因为历史人文是一座城市名片中的主要内容。当道路能够反映一座城市文化历史的时候,它就超越了自身的现实功能。无论对本土民众还是外来游客,都有点“教化”作用。以新闻中建议的“姜夔路”为例——虽然他不是合肥人,但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江西过客”。他的名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极为丰厚,而这笔财富是公共的。他的到来,在我们今天看,于合肥有光。为什么不留住这份光彩呢?而将其当年居住地区的道路拿一条来命名,就是很好的手段。给自己“脸上贴金”虽然是贬义的,但只要查有实据,不妨多贴——实质上贴的是金灿灿的文化啊!
一个人钱赚得再多,没有文化素养的跟进,容易被人理解为暴发户。城市、国家也一样。反过来说,文化历史又何尝不能带动经济发展呢?旅游经济在此就很说明问题,用城市道路命名来体现、来承载这份历史文化感,也是一个有效手段,并且一旦确定,最好永不更改。很多年后,这条道路以及它的名字,就是一本大书!
让我们尊重市民和专家的相关建议,认真对待道路命名和重名问题,站在文化历史的角度,审视它的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