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家实体书店关张了,我们这座城市还有几家独立的书店呢?很多爱书的人不胜感慨,叹城市文化品位的低下。虽然我也认为实体书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之一,但实体书店的衰亡是世界范围内的大趋势,并非我们这里的“特色”,不必为此太过悲伤。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应该说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可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呢?
不久前,我出差去了一趟上海,与几位文化人一起喝酒、谈心,颇有些收获。《社会科学报》的主编锻钢是我多年的老友,他很健谈,也很有思想,在谈到一座城市的灵魂时,他赠送我一套由他主编的丛书,名为“思想的力量”。在这套丛书当中,有专门谈论城市文化的文章,我翻检出其中的一篇,是反思上海为什么没有“丹纳讲座”这一主题的。文章的作者是同济大学教授,他慨叹:“显然,在电子、物流和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在步行街、东方明珠、大剧院、磁悬浮之外,上海还需要发育出另外一些东西,比如,‘丹纳讲座’。当然,不仅仅是讲座,还要有讲演厅外排起的长队——那里才寄托着一个城市的灵魂。”
“丹纳讲座”是1978年一位美国退休哲学教授在剑桥大学设立的,宗旨是推动并反思与人文价值判断和评价有关的学术思维与科学思维,是很高雅的学术讲座。按理说,这样的讲座是曲高和寡的,不会有多少人去听。可1990年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与美国哲学家卡勒在此展开了一次著名的辩论,是关于“诠释与过度诠释”的。据说,那一次拼命挤进演讲厅的听众多达500人,很多热心市民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
什么是城市的灵魂?像“丹纳讲座”这样能够触发人们深度思考的交流平台,才会激起思想的碰撞与激荡,也才会塑造城市的灵魂。我们需要宽阔的街道、高耸入云的大楼和繁华的南三条,更需要像“丹纳讲座”这样的高雅平台,唯此才能够发展出精深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