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依然明显。数据显示,我国内地城市化率在2011年首次突破50%,这意味着,自那时起,中国城市化进程就已经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加快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依然是一项重要任务,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城市化进程呼唤良性城市规划
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之一。被访学者表示,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聚集了大量人力、物力、智力等,这些资源又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然而,由于部分城市缺乏科学规划、历史经验等因素,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无序开发导致城市文化性、宜居性不断下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表示,城乡规划工作面临人地关系紧张复杂的常态,城乡规划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多位学者也表示,在城市开发过程中,过度兼并小城市必然会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这忽视了与周边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虽然城市化不一定会带来“城市病”,但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监督及应对措施,必然会带来不良影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谭纵波认为,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权威性、独立性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往往在发展经济、解决社会问题等借口下,城市规划屡屡遭到破坏。二是整个社会乃至专业人员对城市规划本身的认识存在偏差,以至于形成了“总规不总,控规不控”的局面,即总体规划未能发挥其宏观战略性规划的职能,往往陷入对具体问题的纠缠和处理;控规缺少必要的法律地位和权威,起不到对城市建设活动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作用。三是城市规划专业本身也有待提高和发展,理论水平、技术工具、管理手段都存在提高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刘士林表示,与主要着眼于当下矛盾和问题的城市规划编制相比,战略规划编制更关注中长期国际与国内、资源与环境、政治与经济、人口与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等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影响。把城市发展融入世界和中国的大背景下,在横向上统筹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在纵向上通盘考虑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相互关联,决定了未来城市资源和政策配置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规避风险并抢得先机。
“人文城市”是未来城建规划重点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高起点城建规划充满人文关怀。学者认为,城市化率不应只是“躺在衡量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数据库里”,而应该由内到外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内涵与文化。
城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石楠认为,今后10—20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新建与更新建设量巨大,在城市规模和开发程度上都要调整,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中国城市规划的变革应以人为本。同时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提升城市韧性为目标,实现技术层面的转变。
刘士林认为,城市转型要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人文城市”为中心,纠正城市规划中长期存在的“重物理轻文化”倾向,实现自身的“文化转型”,探索“人文规划”的新模式。
|